當然,這裏的寫作並非作家式的專業寫作,而是泛指自己將自己的觀察、經曆、感受、體悟、思考等,用自己的語言記錄下來、表達出來的寫作。它不在於題材的大小、體裁的多少、篇幅的長短,隻要是作者使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和想就可以。
8.寫作語言要有質感和吸引力
我國著名作家餘秋雨說:好的語言是有質感和吸引力的。所謂質感,就是能夠讓讀者的感官愉悅,能夠與讀者的心靈發生撞擊的東西。用一句最通俗的話來解釋,質感就是讓人看起來很有分量很爽的東西。
要想讓金屬和服裝麵料有好的質感,就是做工精細,使其光澤、手感都恰到好處。而語言的質感也是同樣的道理。
(1)寫文章應避免陳詞濫調
老舍在《關於文學的語言問題》一文中提出:“不用任何形容,隻是清清楚楚寫下來的文章,而且寫得好,就是最大的本事,真正的功夫。”他曾引用叔本華的名言“形容詞是名詞的仇敵”。他介紹自己的寫作情況是:寫1000字常常需要兩三天,往往是頭一天寫出三四千字,而後兩天“狠心地修改、刪減”,把各種修飾性的詞句都刪掉,盡可能露出語言的本色美來。
寫作怎能不用形容詞呢?這也許會讓大家百思不得其解。餘秋雨開始也有這樣的疑問,後來他體悟到,用一個普通的形容詞對作者來說固然方便,但正因為太普通了,讀者司空見慣,就難以產生衝擊力。比如當作者寫下“興高采烈”四個字時,讀者絕對不會感到任何一絲他的興奮無比,因為這個詞太平凡了,反而因熟悉而造成阻礙,對它沒有任何感覺,所謂審美疲勞就是這個道理。
作家嚴力說:“形容詞對我來說是浪費時間的打扮,我幾乎不用形容詞,就像一朵開得很好的花是不會自己形容自己的,形容它的是與它的開放無關的旁觀者。”
餘秋雨告訴青少年一個技巧,就是“寧可把成語和形容詞翻成普通的句子說出來,也不要直接用成語和形容詞。”比如,與其說陳腐的“光陰似箭”,不如說淺白的“時間過得真快”。先讓詞彙回歸原來的本意,然後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創新。
(2)寫文章應避免廢話冗長
除了避免陳腐之外,行文還要避免囉唆。囉唆的文字讓人看了煩躁,閱讀之後,心裏不會產生任何美感。魯迅先生在介紹自己的小說創作時曾經說過:“我力避行文的嘮叨,隻覺得夠將意思傳達給別人了,就寧可什麼陪襯拖帶也沒有。”
有些青少年恐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學問,千方百計地把肚子裏的一些成語堆砌到文章中去,這樣的做法反而會適得其反。郭沫若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他說:“現在有些文章有個毛病,就是愛堆砌形容詞……如‘六萬萬人正以排山倒海、乘風破浪之勢……’這樣的句子就有點不恰當。‘排山倒海’的聲勢要比‘乘風破浪’大得多,有了前者就沒必要再用‘乘風破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