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創造智能——以創新塑造精彩人生(1)(3 / 3)

負責人對這三位應聘者說:“給你們10天的期限,請你們拿著梳子去賣給和尚,10天後,請你們來公司彙報銷售業績。”

10天後,三位應聘者都來了。負責人問第一位應聘者:“你賣出了幾把梳子?”答:“一把。”接著,應聘者給負責人講述了他在賣梳子過程中曆盡的辛苦,以及受到和尚的責怪的委屈。幸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個小和尚,一邊曬著太陽一邊使勁撓著又髒又厚的頭皮。於是他靈機一動,趕忙遞上了木梳,小和尚用後滿心歡喜,於是買下一把。

負責人又問第二位應聘者:“你賣出幾把梳子?”答:“10把。”負責人眼睛一亮:“怎麼賣的?”於是,應聘者說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於山高風大,進香者的頭發都被吹亂了。他找到了寺院的住持說:“蓬頭垢麵是對佛的不敬。應在每座廟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鬢發。”住持采納了他的建議。那座山共有10座廟,於是他賣出了10把木梳。

負責人又問第三位應聘者:“那麼,你賣出幾把梳子呢?”答:“1000把。”負責人驚奇地問道:“1000把?你是怎麼賣的?”於是,這位應聘者說,他到一個頗具盛名、香火極旺的深山寶刹,遊客絡繹不絕。他對住持說:“凡來進香朝拜者,多有一顆虔誠的心,寶刹應有所回贈,以做紀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勵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你的書法超群,可寫上‘積善梳’三個字作為贈品。”住持覺得有道理,立即買下1000把木梳,並請他小住幾天,共同出席了首次贈送‘積善梳’的儀式。得到‘積善梳’的施主和香客,很是高興,一傳十,十傳百,朝聖者更多,香火也更旺。回來的時候,住持希望他再多賣一些不同檔次的木梳,以便分層次地贈給各種不同類型的施主與香客。結果,當然是第三位應聘者得到了這個職位。木梳賣給和尚,聽起來荒誕不經。但梳子除了具有梳頭的實用功能,有無別的附加功能呢?所謂創造,就在於做出與眾不同的舉措。把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著名的作曲家莫紮特小時候曾師從於偉大的作曲家海頓。有一次莫紮特對海頓說:

“老師,我能寫一段曲子,您肯定彈奏不了。”

海頓不以為然地說:“怎麼可能呢?”

莫紮特將自己寫好的曲譜遞給了海頓,海頓彈了一段時間後驚呼起來:“這是什麼曲子啊?當兩隻手分別在鋼琴兩端彈奏時,怎麼會有一個音符出現在鍵盤中間呢?看來這個曲子是無法彈奏了!”

莫紮特卻對老師說:“老師,讓我試試。”

隻見莫紮特在遇到鍵盤中間的音符時,便俯下身體,用鼻子彈了出來。海頓對此感慨不已。每個孩子的思維方式都是不一樣的。但是,與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思維並不代表就是不對的,其實,人雲亦雲的人才是沒有思考能力的。

教育家柳斌先生曾經經曆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柳斌先生到北京光明小學去檢查工作,他突然想聽一堂課。在校長的安排下,他走進了一個四年級的教室,正好這個班級在學習俄羅斯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

《麻雀》主要講的是:一個獵人帶著一條獵狗走在森林裏,這時,一隻剛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不小心從窩裏掉了下來,獵狗一見,就要吃那隻小麻雀。於是,獵狗匍匐著向小麻雀靠近。在這危急關頭,一隻老麻雀“呼”地飛了下來,它一邊發出淒慘的叫聲,一邊用身體擋住了小麻雀。老麻雀的樣子非常威猛,與獵狗展開了周旋。獵狗被老麻雀給嚇著了,居然倒退了好幾步。獵人也由此產生了同情心,於是把獵狗給牽走了。

講完課,老師問學生們:“同學們,這隻老麻雀的行為表現了什麼精神?”學生們都機械地回答道:“表現了偉大的母愛。”這個答案就是課文的標準答案。這時,有個男學生舉起了手:“老師,我不同意這個答案!”

老師問:“為什麼?”

男同學說:“怎麼知道這隻老麻雀是母麻雀呢?這篇課文我從頭看到尾,沒有一個地方說明它是一隻母麻雀,怎麼能說這是表現了母愛而不是父愛呢?”

老師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於是表揚道:“對,你非常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應該把答案改成老麻雀表現了偉大的親子之愛,包括母愛與父愛。”

這個男孩的聰明就在於敢於質疑標準答案,敢於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要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尤其要大膽說出與眾不同的想法。

4.提高組合創新的思維能力

所謂組合創新的思維,是指將那些有可能導致新設想的項目組合起來,這是產生創新觀念的一種偉大的卓有成效的方法。組合創新法是一種係統的創造方法,目的在於對思想進行邏輯的或任意的組合,從而激發出新見解、新觀點。創造性思維可以看做是觀念的綜合體的重新組合,通過重新組合獲得新的統一整體,新的整體的功能要大於其各部分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