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身南向,麵闊3 間,長15.87米,進深8椽,寬14.68米,單簷歇山頂。殿前部(深兩椽)原為敞廊,廊內設平棊,殿內徹上明造。後世在殿周圍建圍廊,故原建門窗和簷出不明,殿內塑像已無存。大殿內柱顯著高起,屬廳堂型構架。但其內柱柱頭上又有高度近3米的栱枋,與四周簷柱上三層昂尾相接,形成一個不在同一標高上的鋪作層。所以,華林寺大殿的構架是一種特殊的廳堂型構架。
大殿外簷鋪作出兩層栱、三層昂,鬥栱用材碩大,鋪作總高2.65米,總出挑2.08米,均居中國現存實例之首。殿內構件造型優美,如斷麵近似圓形的月梁,造型豐盈渾圓,線條流暢,動態感很強;昂嘴也斫成梟混曲線。這些特殊的造型處理,使大殿在古樸雄渾中顯出南方建築特有輕快秀麗的格調。
福州僻處海隅,華林寺大殿中保留了一些早期建築的處理手法,如梭柱、皿鬥、單栱素方重疊的扶壁栱、柱間不用補間鋪作等手法,在中原地區的運用可追溯到初唐,甚至南北朝時期,而在北方現存唐建築中已很少見了。
華林寺大殿中一些特殊的手法,如昂嘴、梁頭雕作曲線,梁斷麵近圓形等,除福建地區外,又見於廣東地區的宋元建築中,還傳播到朝鮮、日本等地。日本鐮倉時代的“大佛樣”建築就明顯是受宋元時期閩粵地方建築影響而形成的。
八、獨樂寺
中國古代佛教寺廟。在天津市薊縣西門內。現存遼代建築有觀音閣和山門。觀音閣居全寺中心,是遼尚父秦王韓匡嗣再建的,於遼聖宗統和二年(984)建成,是晚唐至遼華北地區多層建築特點的重要實例。1961 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獨樂寺觀音閣麵闊5間,進深4間,底層長20.2米,寬14.2米,外觀兩層,中有腰簷和暗層,實為三層,上覆單簷歇山屋頂。它屬於殿閣型構架,有內外兩圍柱,近於宋《營造法式》中的“金廂鬥底槽”。閣內中央佛壇上有高16米的11麵觀音立像,為遼塑精品,也是現存最高的古代泥塑立像。閣內一層北、東、西三壁有明代所繪羅漢像,二層平座上方、井內壁有後代補繪的壁畫。
山門在閣正南方,建年約與閣同時。山門麵闊三間,深兩間,單簷廡殿屋頂。明間開版門,兩次間內外各有一力士像,尚存遼塑大致麵貌。閣和山門的構架是按一定比例設計的。閣以底層內柱之高為高度的模數,一、二、三層柱頂的間距,以及第三層柱頂至藻井頂部的高度均與它相同。這和山西應縣木塔的設計方法全同。山門的脊高恰為柱高的兩倍,與觀音閣及唐代佛光寺大殿相同。這些都反映出唐、遼建築設計的規律。
九、華嚴寺
在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分為上寺和下寺。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前,放置遼帝的石像和銅像。金代大修,至明衰落。寺內有1038 年遼建的下寺薄伽教藏殿和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重建的上寺大殿。薄伽教藏殿內有精美的木裝修天宮壁藏。大殿為現存最巨大的古建築之一。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及主要殿宇均東向,這是遼代建築的特點。薄伽教藏殿現為下寺主殿,麵闊5間,長25.65米,進深4間,寬18.46米。它近於宋式殿閣型構架中的“金廂鬥底槽”,內槽頂上裝藻井,下建凹字形平麵的佛壇,壇上有大小塑像31軀,均為遼塑精品。殿正麵3間開門,餘均以牆封閉。殿內沿牆建儲藏經卷的木櫥,為有腰簷平坐的樓閣形,稱“天宮壁藏”。壁藏共分38間,下層各間為一儲經櫥,上層都以樓閣為主體,用較低的行廊連接,高低錯落,翼角翬飛,極為精美。後壁中部壁藏中斷,僅上部用弧形飛橋連通,橋上建有小殿。壁藏上樓閣的柱、闌額、鬥栱、翼角瓦件、欄杆均依實物比例縮製,可視為遼代精確的木建築模型。
上寺大殿在薄伽教藏殿西北,麵闊9間,進深5間,單簷廡殿頂。它的內柱高於簷柱,基本屬於宋式廳堂型構架,中間用了6道三跨的梁架,每道有兩根內柱,隻在左右梢間處加密為每道4 根內柱,在殿內形成前後三進的敞廳。殿頂原無天花,現存者為明代所加。殿的前簷有3間裝版門,餘均用牆封閉,內壁有清末繪的壁畫,麵積之大,頗為罕見。殿內在後金柱之前設有長5間的佛壇,上有5尊坐佛,為明代補塑。此殿結合使用要求安排構架,在佛壇前形成巨大空間,外形也很渾樸莊重。
十、善化寺
中國佛教寺院。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內,是以現存遼金建築為主的重要建築群。始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41),遼代重建,遼末大半毀於兵火,金天會六年(1128)至皇統三年(1143)重修和重建。曾名開元寺、大普恩寺,至明代始稱善化寺。
寺南向,沿中軸線建山門(金)、三聖殿(金)和大雄寶殿(遼)。從遺跡看,原有回廊圍成兩進院落,每進都有配殿,現回廊已不存,代以牆,配殿或毀或晚近所建,僅大雄寶殿西配殿普賢閣為金代建築。這種廊院組合的群體布局常見於唐代敦煌石窟壁畫中,實例則以此寺為最早。組群中最大的建築大雄寶殿建在長方形高台基上,前連月台,是遼代寺院常見的樣式。它退居軸線盡端,院庭廣闊,以配殿普賢閣等較小建築為陪襯,殿、閣體量的大、小和橫、豎的對比,殿的四阿頂與閣的九脊屋頂的形象和性格的對比也都突出了主體建築。大殿正中佛壇上有塑像五尊,稱五方佛。東西兩側有金塑護法二十四諸天等。三聖殿較小,殿內中央佛壇上有華嚴三聖塑像和石碑四塊。院庭也較小,山門更小,內有明塑四大天王像。大雄寶殿和三聖殿的內部空間都考慮了與塑像的關係,使像前有較大的前視空間並減少了遮擋。普賢閣外觀兩層,但結構實為三層,是遼代樓閣常見的結構法。方形平麵使用九脊頂,使屋脊有充分長度,形象美觀。四座遼金建築的鬥栱都使用了斜栱(宋名蝦須栱),鬥栱且有縮小加密的傾向,已漸趨煩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