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京城

中國明清兩代都城。建於明初(1421年起),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和擴建而成的,清代沿用並有所增修。明清北京城在規劃思想、布局結構和建築藝術上繼承和發展了中國曆代都城規劃的傳統,在中國城市建設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沿革 明朝1368 年開國,建都南京;於洪武元年(1368)將元大都改稱北平。明永樂元年(1403)決定升北平為都城,稱北京。永樂四年動工,永樂十五年興建宮殿,永樂十九年由南京遷都北京。建設過程中,共集中全國的匠戶2.7萬戶,動用工匠20萬~30萬人,征發民夫近百萬。明亡後,清王朝仍建都北京。清初由於火災和地震,宮殿很多被毀壞,北京現存宮殿大多是清代重修的,但其布局則尚存明代舊製。

城郭 明北京城包括內城和外城。內城的東西牆仍是元大都的城垣;洪武四年將元大都城內比較空曠的北部放棄,在原北城垣以南5 千米處另築新垣(即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永樂十七年又將南垣南移一裏(即今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一線),形成的內城東西長6635米,南北長5350米。到嘉靖年間(1522~1566),在內城南垣以外發展出大片居民區和市肆。為加強城防,修築了外城牆,形成外城。外城東西長7950米,南北長3100米。原計劃在內城東、西、北三麵也修建外城牆,但限於財力,終明之世未能實現。清朝因同北方少數民族關係友好,無須再建外城。這樣就使明清北京城的平麵輪廓呈凸字形。北京城人口在明末已近百萬,清代超過百萬。

布局 明北京城的規劃貫穿禮製思想,繼承了中國曆代都城規劃的傳統。主要體現在:

在功能分區上,宮城(即紫禁城,今故宮)居全城中心位置,宮城外套築皇城,皇城外套築內城,構成三重城圈。宮城內采取傳統的“前朝後寢”製度,布置著皇帝聽政、居住的宮室和禦花園。宮城南門前方兩側布置太廟和社稷壇,再往南為五府六部等官署。宮城北門外設內市,還布置一些為宮廷服務的手工業作坊。這種布置方式完全承襲了“左祖右社,麵朝後市”的傳統王城形製。

居住區分布在皇城四周。明代分為37坊,清代分為10坊。坊隻是城市地域上的劃分,不具裏坊製的性質。居住區結構同大都城相仿,以胡同劃分為長條形的住宅地段。內城多住官僚、貴族、地主和商人;外城多住一般平民。清初滿族住內城,漢族及其他民族多居外城。

商業區的分布密度較大。明代在東四牌樓和內城南正陽門外形成繁榮的商業區。由於行會的發展,同行業者相對集中,在現今北京街名中也有所反映,如米市大街、菜市口、磁器口等。城內有些地區形成集中交易或定期交易的市,例如東華門外的燈市在上元節前後開市10 天。還有廟會形式的集市。清代定期的集市有五大廟會,外城有花市集、土地廟會,內城有白塔寺、護國寺、隆福寺廟會。此外還有固定的商業街,如西大市街。清代商品運輸主要靠大運河,由城東通往通州的運河碼頭較便捷,因而倉庫大多在東城。

二、北京城

中國明清兩代都城。建於明初(1421年起),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和擴建而成的,清代沿用並有所增修。明清北京城在規劃思想、布局結構和建築藝術上繼承和發展了中國曆代都城規劃的傳統,在中國城市建設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沿革 明朝1368 年開國,建都南京;於洪武元年(1368)將元大都改稱北平。明永樂元年(1403)決定升北平為都城,稱北京。永樂四年動工,永樂十五年興建宮殿,永樂十九年由南京遷都北京。建設過程中,共集中全國的匠戶2.7萬戶,動用工匠20萬~30萬人,征發民夫近百萬。明亡後,清王朝仍建都北京。清初由於火災和地震,宮殿很多被毀壞,北京現存宮殿大多是清代重修的,但其布局則尚存明代舊製。

城郭 明北京城包括內城和外城。內城的東西牆仍是元大都的城垣;洪武四年將元大都城內比較空曠的北部放棄,在原北城垣以南5 千米處另築新垣(即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永樂十七年又將南垣南移一裏(即今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一線),形成的內城東西長6635米,南北長5350米。到嘉靖年間(1522~1566),在內城南垣以外發展出大片居民區和市肆。為加強城防,修築了外城牆,形成外城。外城東西長7950米,南北長3100米。原計劃在內城東、西、北三麵也修建外城牆,但限於財力,終明之世未能實現。清朝因同北方少數民族關係友好,無須再建外城。這樣就使明清北京城的平麵輪廓呈凸字形。北京城人口在明末已近百萬,清代超過百萬。

布局 明北京城的規劃貫穿禮製思想,繼承了中國曆代都城規劃的傳統。主要體現在:

在功能分區上,宮城(即紫禁城,今故宮)居全城中心位置,宮城外套築皇城,皇城外套築內城,構成三重城圈。宮城內采取傳統的“前朝後寢”製度,布置著皇帝聽政、居住的宮室和禦花園。宮城南門前方兩側布置太廟和社稷壇,再往南為五府六部等官署。宮城北門外設內市,還布置一些為宮廷服務的手工業作坊。這種布置方式完全承襲了“左祖右社,麵朝後市”的傳統王城形製。

居住區分布在皇城四周。明代分為37坊,清代分為10坊。坊隻是城市地域上的劃分,不具裏坊製的性質。居住區結構同大都城相仿,以胡同劃分為長條形的住宅地段。內城多住官僚、貴族、地主和商人;外城多住一般平民。清初滿族住內城,漢族及其他民族多居外城。

商業區的分布密度較大。明代在東四牌樓和內城南正陽門外形成繁榮的商業區。由於行會的發展,同行業者相對集中,在現今北京街名中也有所反映,如米市大街、菜市口、磁器口等。城內有些地區形成集中交易或定期交易的市,例如東華門外的燈市在上元節前後開市10 天。還有廟會形式的集市。清代定期的集市有五大廟會,外城有花市集、土地廟會,內城有白塔寺、護國寺、隆福寺廟會。此外還有固定的商業街,如西大市街。清代商品運輸主要靠大運河,由城東通往通州的運河碼頭較便捷,因而倉庫大多在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