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和道路係統 平江府城在規劃建設上的重要特點是充分利用水網地區的地理條件,民用和軍需交通都充分利用河道。如經如緯數以百計的河道成為城市的骨骼和主要交通運輸線,輔之以道路。城市布局與河網水係密切結合,構成水陸平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式格局。城內河道長80餘千米,橋梁359座,街道依河,建築臨水,使城市具有水鄉的秀麗風貌。此城規劃建設中,把河網和道路係統巧妙地結合起來,綜合解決城市用水、排水、運輸、消防、改善氣候、美化環境等問題,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傑作。
園林 南宋以前,平江府城內就有較多的私家園林,如滄浪亭、南園等。明清以來,園林發展更盛,並且疊石造山,引水開池等,形成獨具風格的蘇州古典園林建築藝術。城內有廟宇、寺院60 餘座。城內外還有著名的風景區,如虎丘、石湖、桃花塢等。寺廟、寶塔、園林、牌坊、拱橋、水陸城門,結合色彩淡雅的民居和街巷河道,使富有江南特色的城市景觀和優美秀麗的自然風光融成一體。
四、北嶽廟
在中國河北省曲陽縣城內西南部,從漢代至清初千餘年間曆代帝王祭祀北嶽恒山的地方。漢代廟址在今縣城西北,北魏時移至現址,經宋元兩代重建和擴建,至明代中葉規製臻於完備。主殿德寧殿重建於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為現存最大的元代木構建築。1982 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嶽廟有內外兩重圍牆,內分為前後兩院。主要建築物置於中軸線上,無東西配殿。前院僅存明代所建八角三簷形式的禦香亭(敬一亭)一座。後院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淩霄門(三間)、三山門(三間)、飛石殿(僅存台基)、德寧殿。
德寧殿為廡殿頂,殿身麵闊七間,進深四間。殿身正麵五間設隔扇門,兩盡間設檻窗。後簷明間設板門,其餘各間砌簷牆。大殿平麵柱網布置與宋《營造法式》中的“金箱鬥底槽”相似,但外槽前部尺寸擴大,增加了殿內參拜活動的使用麵積。整個大殿建於3米高的磚台上,前有寬五間的大月台,三麵設踏道,四周配以漢白玉石的欄板,雕獅望柱,整體造型莊重,氣勢雄偉。
德寧殿更以殿內珍貴壁畫聞名於世。東西簷牆裏壁滿繪元代道教題材的巨幅《天宮圖》,壁畫平均高7.7米,長17.6米。北嶽廟內存有北魏、北齊以及唐、宋、元、明、清曆代碑碣135塊,有些是書法中的珍品。
五、金後土廟碑
位於中國山西省萬榮縣廟前村後土廟,金天會十五年(1137)立。碑高1.35米,寬1.06米,正麵線刻汾陰後土廟全貌圖,背後刻《曆朝立廟致祠實跡》文,是研究宋代大型建築的重要資料。
祀後土(地神)是一種古老的祭祀活動。西漢文帝、武帝時,以汾河彙入黃河處的高阜,即汾陰雎上為祭祀後土之地,開始立廟致祭。唐玄宗時擴建。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將祭禮升至最高等級的大祀禮,並重建祠廟。金代以北方為發祥地,尊崇陰、水、地,重視對汾陰後土廟的保護,並勒石為記。明代廟毀於黃河水災。清代易地重建,規模遠不如原廟,但保存了金代所刻石碑。
據碑文所記,後土廟南北1405米,東西614米。前(南)部六重院落是廟,後(北)部二重院落是壇,北部院牆呈半圓形。西臨黃河,北靠汾水。正麵入口設欞星門三座,前院為犧牲所。入內為外院三重,布置碑樓、井亭等建築。最後兩重院是廟的核心部分。主殿坤柔之殿供奉後土神,麵闊九間,重簷廡殿頂,高台基,設左右階。正殿和後麵的寢殿間以廊相連,是宋代宮殿、衙署、寺觀等常用的“工字殿”式。主殿前有戲台,兩側設樂亭兩座,四周繞以回廊,東西兩側分別用斜廊連接主殿。回廊以外又分隔出八處小院,每院設小殿一座。中部外圍牆上覆瓦頂,四角設角樓。前後院落圍牆設雉堞。圍牆以外設東西兩道院。院內遍植鬆柏。
中國古代的祠廟建築形製是封建禮製典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祠廟總體的規模、格局,房屋的體量、樣式和組成,曆代都有明文規定。重要的祠廟建築還常常由朝廷直接頒發圖樣。汾陰後土廟的布局和形製同宋天禧二年(1018)重修的曲阜孔廟基本相同,並同文獻記載中的北宋其他一些大型祠廟、道觀以至宮殿的形製基本一致。
六、永樂宮
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原址在中國山西芮城縣永樂鎮。最初為呂公祠,或因呂仙傳說而建。金代末年,改祠為觀,元初毀於火災。元世祖中統三年(1262),馬真皇後敕令升觀為宮,名大純陽萬壽宮,後又更名永樂宮,由全真道士宋德方住持,永樂宮漸成為全真道的大叢林。明清兩代幾經修建,除宮門為清代建築外,餘皆是元代舊築。1959年,因修建三門峽水利工程,將永樂宮得以保存的全部建築並壁畫,依原樣遷於芮城縣龍泉村。
宮內主體建築有宮門、龍虎殿(無極門)、三清殿(無極殿)、純陽殿(呂祖殿、混成殿)、重陽窟(七真殿、襲明殿)。永樂宮各殿均有精美的壁畫,題材豐富,繪技高超,其中三清殿的《朝元圖》、純陽殿的《純陽帝君仙遊顯化圖》、重陽殿繪王重陽故事畫49 幅和龍虎殿繪神荼、鬱壘、神將等畫像,在構圖、著色、傳神、衣紋、技法等方麵皆為不可多得的道教壁畫藝術珍品,亦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永樂宮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華林寺大殿
中國長江以南現存年代最早的木構建築。華林寺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屏山南麓,原稱越山吉祥禪院,明正統九年(1444)改今名。寺內其他建築均已毀圮,僅存大殿,為北宋乾德二年(964)吳越駐福州守臣所創建,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並保存著唐宋之間建築的特點。1982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