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中都
中國金朝都城。在今北京市區西南。天輔六年(1122),金與北宋聯兵攻遼,金軍陷遼南京析津府,按原訂協議交歸宋朝,宋改名為燕山府。不久金兵又侵宋占燕山府,改稱燕京,先後設置樞密院和行台尚書省。金海陵王完顏亮天德三年(1151)四月,下詔自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子)遷都燕京,削上京之號。任命尚書右丞張浩、燕京留守劉筈、大名尹盧彥倫等負責燕京城的擴建與宮室的營造。張浩等役使民夫八十萬,兵士四十萬,就遼南京城的基礎,在東南西麵進行擴展,並新建宮城。工期迫促,盛暑疾疫流行,役夫深受其苦。貞元元年(1153),新都建成。海陵王正式遷都,改燕京為中都,府名大興。同時又確定以汴京(今河南開封)為南京開封府,改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名城)為北京大定府,加上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總為四京,以備巡幸,海陵王又將原居上京的宗室和女真猛安、謀克人戶遷至中都,以便控製。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十三年(1173),複以會寧府為上京,遂為五京。
中都城周五千三百二十八丈(約三十五裏餘),方形,城門十三座。南麵居中為豐宜門,右為景風,左為端禮。東為陽春、宣耀、施仁。西為麗澤、灝華、彰義。北瀕金口河,有通玄、會城、崇智、光泰諸門。宮城在城中而稍偏西南,從豐宜門至通玄門的南北線上,南為宣陽門,北有拱辰門,東、西分別為宣華門、玉華門,前部為官衙,北部為宮殿。正殿為大安殿,北為仁政殿,東北為東宮,共有殿三十六座。此外還有眾多的樓閣和園池名勝。當時人記載金中都“宮闕壯麗”,“工巧無遺力,所謂窮奢極侈者”。城的東北有瓊華島(今北京北海公園),建有離宮,以供皇帝遊幸。
為使中都繁榮,海陵王從張浩之請,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免役十年。世宗時期,為了便利漕運,又利用金口河引永定河水,開鑿東至通州的運糧河。但因為地勢的落差甚大,無法控製水勢,運河開成後,很快淤塞。不久,又將金口河填塞,以防永定河洪水泛濫,危及京城。金章宗完顏璟明昌三年(1192),建成了橫跨永定河的盧溝石橋,以利南北交通。宣宗貞祐二年(1214),蒙古軍圍中都,宣宗南遷南京。次年,城陷,中都遭到破壞。
三、平江府城
中國北宋末和南宋時期的府城,即今江蘇省蘇州。春秋時為吳國都城。隋唐以來,一直是江南地區的重要城市。此城曆史上數經戰火破壞,南宋建炎三年(1129)又毀於金兵焚掠。宋紹興(1131~1162)初年,宋高宗趙構擬遷都平江,當時曾按都城要求進行重建。
二、金中都
中國金朝都城。在今北京市區西南。天輔六年(1122),金與北宋聯兵攻遼,金軍陷遼南京析津府,按原訂協議交歸宋朝,宋改名為燕山府。不久金兵又侵宋占燕山府,改稱燕京,先後設置樞密院和行台尚書省。金海陵王完顏亮天德三年(1151)四月,下詔自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子)遷都燕京,削上京之號。任命尚書右丞張浩、燕京留守劉筈、大名尹盧彥倫等負責燕京城的擴建與宮室的營造。張浩等役使民夫八十萬,兵士四十萬,就遼南京城的基礎,在東南西麵進行擴展,並新建宮城。工期迫促,盛暑疾疫流行,役夫深受其苦。貞元元年(1153),新都建成。海陵王正式遷都,改燕京為中都,府名大興。同時又確定以汴京(今河南開封)為南京開封府,改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名城)為北京大定府,加上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總為四京,以備巡幸,海陵王又將原居上京的宗室和女真猛安、謀克人戶遷至中都,以便控製。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十三年(1173),複以會寧府為上京,遂為五京。
中都城周五千三百二十八丈(約三十五裏餘),方形,城門十三座。南麵居中為豐宜門,右為景風,左為端禮。東為陽春、宣耀、施仁。西為麗澤、灝華、彰義。北瀕金口河,有通玄、會城、崇智、光泰諸門。宮城在城中而稍偏西南,從豐宜門至通玄門的南北線上,南為宣陽門,北有拱辰門,東、西分別為宣華門、玉華門,前部為官衙,北部為宮殿。正殿為大安殿,北為仁政殿,東北為東宮,共有殿三十六座。此外還有眾多的樓閣和園池名勝。當時人記載金中都“宮闕壯麗”,“工巧無遺力,所謂窮奢極侈者”。城的東北有瓊華島(今北京北海公園),建有離宮,以供皇帝遊幸。
為使中都繁榮,海陵王從張浩之請,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免役十年。世宗時期,為了便利漕運,又利用金口河引永定河水,開鑿東至通州的運糧河。但因為地勢的落差甚大,無法控製水勢,運河開成後,很快淤塞。不久,又將金口河填塞,以防永定河洪水泛濫,危及京城。金章宗完顏璟明昌三年(1192),建成了橫跨永定河的盧溝石橋,以利南北交通。宣宗貞祐二年(1214),蒙古軍圍中都,宣宗南遷南京。次年,城陷,中都遭到破壞。
三、平江府城
中國北宋末和南宋時期的府城,即今江蘇省蘇州。春秋時為吳國都城。隋唐以來,一直是江南地區的重要城市。此城曆史上數經戰火破壞,南宋建炎三年(1129)又毀於金兵焚掠。宋紹興(1131~1162)初年,宋高宗趙構擬遷都平江,當時曾按都城要求進行重建。
城址和規劃布局 宋紹定二年(1229)在郡守李壽朋主持下,把重建後又經近百年發展的平江城平麵圖刻在石碑上,即著名的平江府圖碑。從圖碑得知,平江府城有大城和子城,城市平麵呈長方形,南北長,東西窄。城垣內外各有護城河環繞。有城門5 座:閶門、盤木門、葑門、婁門、齊門,皆有水陸兩門。原胥門在南宋時被封閉,改建為姑蘇台。城市的總體布局以子城為中心。子城係平江府衙署所在地。平麵亦呈長方形,四周圍以城牆。有府院、廳司、兵營、住宅、庫房和花園,主要建築物布置在一條偏於東側的南北軸線上,府屬衙署在軸線南端,軸線北端城牆上建有華麗的齊雲樓,供觀賞城市景色之用。子城的西北角集中了商市等和各種旅舍、茶館、酒樓,是城市的商業中心。府屬吳縣、長洲兩縣的衙署設在子城北麵。縣署以北,是整齊密集、前街後河的居住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