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液池 又名蓬萊池,位於宮城北部中央,龍首原北坡下,分西池和東池兩部分。西池為主池,麵積較大,平麵橢圓形,東西最長484米、南北最寬310米;東池麵積較小,平麵略呈圓形,南北長220米、東西寬約150米。西池中央有蓬萊島。據考古發掘可知,池岸經過夯築,池岸底部有保護堤岸的木樁。太液池周圍有水渠、廊子、道路、疊石等。

丹鳳門 又名明鳳門,是唐大明宮的正南門,也是皇帝在東內舉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等外朝大典的場所。丹鳳門北麵正對大明宮主殿含元殿,兩者之間相隔600餘米。發掘結果表明,丹鳳門為城門中最高等級的五門道製。墩台東西長75米,南北寬33米。5個門道東西均寬9米,隔牆寬3米。門道的兩側、隔牆下端有南北向排列的長方形排叉柱坑,其中4個柱坑中尚保存有未移動的石礎。城門墩台的東、西兩側為寬9 米的城牆,城牆的北側設有寬3.5米、長54米的馬道。在門道地麵、隔牆上多發現有火燒的痕跡,在門道的堆積中還出土了許多燒流的磚瓦結塊。這些現象表明,丹鳳門當毀於唐晚期的一場大火。

大明宮遺址內出土有磚瓦、鴟尾、石螭首、琉璃瓦等建築構件,及“官”字款白瓷、鎏金銅飾等珍貴文物。此宮是唐長安城最重要的宮城,地下遺跡保存得較好。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日本三方合作啟動了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

二、含嘉倉

中國唐代東都洛陽的糧倉。在今河南洛陽市隋唐故城內皇城外的東北部。城址長方形。原為含嘉城,建於隋大業年間。元《河南誌》:“東城,大業九年(613)築。北麵一門曰含嘉門,南對承福門。其北即含嘉倉。倉有城,號含嘉城。”從隋唐之際王世充與李密爭戰中,李密占據洛陽外圍糧倉後,東都城內嚴重缺糧的情況看,當時含嘉城尚未作為糧倉來儲存糧食。以含嘉城作為大型糧倉,當為唐代的事。高宗、武後、玄宗時使用甚繁。《唐六典》載:“凡都之東,租納於都之含嘉倉。”

1969年以來,對含嘉倉進行的考古發掘,已經探明倉城東西長615米,南北長725米。發現大小數百座地下儲糧倉窖,防潮防腐措施相當周密。已發掘的有11座倉窖,最大的口徑18米,深11.8米,可儲糧五六十萬斤。在每座倉窖下都有銘磚,刻有調露、長壽、天授、(萬歲)通天和聖曆年號的銘磚,記載著倉窖在城內的位置,儲糧數量,入窖年月日以及管理人員的官職和姓名等。從磚上銘文可知含嘉倉儲糧有來自南方蘇州、楚州及滁州等地,也有來自北方的冀州、邢台、德州等地。杜佑《通典·食貨》載,天寶八載(748)含嘉倉儲糧總數為“五百八十三萬三千四百石”。安史之亂後,漸趨衰落。

太液池 又名蓬萊池,位於宮城北部中央,龍首原北坡下,分西池和東池兩部分。西池為主池,麵積較大,平麵橢圓形,東西最長484米、南北最寬310米;東池麵積較小,平麵略呈圓形,南北長220米、東西寬約150米。西池中央有蓬萊島。據考古發掘可知,池岸經過夯築,池岸底部有保護堤岸的木樁。太液池周圍有水渠、廊子、道路、疊石等。

丹鳳門 又名明鳳門,是唐大明宮的正南門,也是皇帝在東內舉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等外朝大典的場所。丹鳳門北麵正對大明宮主殿含元殿,兩者之間相隔600餘米。發掘結果表明,丹鳳門為城門中最高等級的五門道製。墩台東西長75米,南北寬33米。5個門道東西均寬9米,隔牆寬3米。門道的兩側、隔牆下端有南北向排列的長方形排叉柱坑,其中4個柱坑中尚保存有未移動的石礎。城門墩台的東、西兩側為寬9 米的城牆,城牆的北側設有寬3.5米、長54米的馬道。在門道地麵、隔牆上多發現有火燒的痕跡,在門道的堆積中還出土了許多燒流的磚瓦結塊。這些現象表明,丹鳳門當毀於唐晚期的一場大火。

大明宮遺址內出土有磚瓦、鴟尾、石螭首、琉璃瓦等建築構件,及“官”字款白瓷、鎏金銅飾等珍貴文物。此宮是唐長安城最重要的宮城,地下遺跡保存得較好。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日本三方合作啟動了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

二、含嘉倉

中國唐代東都洛陽的糧倉。在今河南洛陽市隋唐故城內皇城外的東北部。城址長方形。原為含嘉城,建於隋大業年間。元《河南誌》:“東城,大業九年(613)築。北麵一門曰含嘉門,南對承福門。其北即含嘉倉。倉有城,號含嘉城。”從隋唐之際王世充與李密爭戰中,李密占據洛陽外圍糧倉後,東都城內嚴重缺糧的情況看,當時含嘉城尚未作為糧倉來儲存糧食。以含嘉城作為大型糧倉,當為唐代的事。高宗、武後、玄宗時使用甚繁。《唐六典》載:“凡都之東,租納於都之含嘉倉。”

1969年以來,對含嘉倉進行的考古發掘,已經探明倉城東西長615米,南北長725米。發現大小數百座地下儲糧倉窖,防潮防腐措施相當周密。已發掘的有11座倉窖,最大的口徑18米,深11.8米,可儲糧五六十萬斤。在每座倉窖下都有銘磚,刻有調露、長壽、天授、(萬歲)通天和聖曆年號的銘磚,記載著倉窖在城內的位置,儲糧數量,入窖年月日以及管理人員的官職和姓名等。從磚上銘文可知含嘉倉儲糧有來自南方蘇州、楚州及滁州等地,也有來自北方的冀州、邢台、德州等地。杜佑《通典·食貨》載,天寶八載(748)含嘉倉儲糧總數為“五百八十三萬三千四百石”。安史之亂後,漸趨衰落。

三、南禪寺大殿

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在山西省五台縣城西南22千米李家莊,大殿重建於唐建中三年(782)。1961 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