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廟正殿曆經多次重修,外觀已不能反映唐代建築風貌,但在研究唐代房屋構架上頗有價值:①唐代稱歇山頂為“廈兩頭”,此殿兩山的做法構造簡單,是“廈兩頭”的實例。②此殿在列柱中線以上的橫栱,由一令栱一素枋為一組,重疊兩層組成,保留了盛唐以前的做法。③托腳和叉手的斜度相近,基本可連成直線,為研究叉手、托腳演變的重要實例。

六、大昭寺

吐蕃王朝早期的佛寺。位於中國西藏拉薩市八角街。始建於7世紀中葉,相傳是在鬆讚幹布支持下,由文成公主擇址,尼泊爾尺尊公主修建。初名惹刹,後改稱祖拉康、覺康,清代命名為大昭寺。17世紀曾進行大規模修葺與擴建,後經曆代擴建而形成今天的規模。此寺自古以來就是藏漢民族團結的象征,建築中融進藏、漢及尼泊爾、印度的風格特點。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為木石混合結構,坐東朝西,建築麵積25100平方米。整體為傳統的藏式平頂建築,雄奇壯觀,風格特異。牆用石塊砌築,白色石牆上開黑邊藏式方窗。建築基本沿中軸線分布,由門廊、庭院、神殿及分布在四周的僧舍、庫房等組成,平麵呈凹字形。神殿為密閉的樓院,南北寬82.5米,東西最長處97米餘。樓高4 層,中間有天井。一二層為早期建築,采用唐式的梁架、鬥栱和藻井,內廊簷部有成排具尼泊爾、印度特色的伏獸和獅身人麵木雕。釋迦牟尼佛殿位於神殿正中,上下貫通兩層樓。三四層建築為後世增建。五世達賴時期對三樓進行修葺擴建,增添部分金頂,並增建4個角樓佛殿。又在貝瑪草牆麵(平頂周圍用檉柳砌築的牆麵)上鑲嵌金、銅飾件,使神殿外觀更加富麗堂皇。金頂均為漢式單簷歇山頂,屋麵覆以鎏金銅皮。正脊的中部與兩端豎立3 個類似塔刹形狀的金幢,區別於漢式吻獸。金頂四角在角梁頭套獸位置飾摩羯魚或火焰寶珠形象,簷下則采用漢式鬥栱。其餘殿堂皆低矮狹窄。各殿堂內滿布藏式壁畫,其中《文成公主進藏圖》、《大昭寺修建圖》等較有史料和藝術價值。殿堂內供奉造像極多,以唐代和明代造像的文物價值為高。其中一尊釋迦牟尼銅坐像,相傳為文成公主帶至拉薩,高1.5米,通體鎏金,造型精美生動。兩側配殿供有吐蕃讚普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尼泊爾尺尊公主等人塑像。寺內存唐卡(卷軸畫)數百,有明永樂皇帝頒賜的勝樂金剛和大威德金剛唐卡,其他典籍文物亦多。寺前有823年所立唐蕃會盟碑及相傳為文成公主所栽唐柳。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昭寺已成為國內外遊客向往的旅遊勝地。

七、神通寺四門塔

中國現存較早的亭閣式石塔。在山東省濟南市曆城區柳埠鎮青龍山麓神通寺遺址東側,建於隋大業七年(611)。

塔平麵呈正方形,每麵寬7.38米,四麵各開一道小拱門。塔高15.04米,單層,全部用青石砌成。塔內有石砌粗大的中心柱,柱四麵各安置石雕佛像一尊,內部形式同中心柱型石窟極為類似。塔的頂部為五層石砌疊澀出簷。上收成截頭方錐形。頂上立刹,為方形須彌座,四角飾以山花蕉葉,正中立刹,拔起相輪,與雲岡石窟浮雕塔刹完全相同。全塔風格樸素簡潔,同當時模仿木結構裝飾的磚石塔完全異趣。

八、小雁塔

在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南關薦福寺內,又稱薦福寺塔。建於唐景龍元年(707),是現存唐代方形密簷磚塔之一。1961 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薦福寺建於唐文明元年(684),初名大獻福寺,是宗室皇族為唐高宗“獻福”而建造的。690年改今名。寺占唐長安城開化、安仁兩坊,小雁塔所在塔院在安仁坊內。唐末寺毀,至宋代分為二寺,塔院名聖容院。明清時期以塔院為薦福寺。寺內現存明清碑圖,反映出當時的總體布局。

塔為正方形平麵,十五層密簷,高40餘米(現在殘高43.3米),塔形秀麗。用條磚砌築成方形空筒,木構樓層,筒內壁有登塔的磚砌磴道。第一層塔身特別高大,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高寬尺度逐層收減,形成拋物線的輪廓。塔外表無裝飾,隻在疊澀簷下加砌菱角牙子,以加強簷口線。塔的第一層外牆明代作過包砌。塔位下的夯土基中埋有縱橫交錯的木梁,以加強土基的整體性。塔每層簷角都埋有上下兩層挑簷木,以加固挑簷部分。史載薦福寺塔有“纏腰”,毀於1231年蒙古軍隊從金人手中奪取京兆府(西安)戰役中。受1487年和1555 年兩次大地震影響,塔沿塔門上下縱裂,簷部殘缺,塔頂已毀。1965年修繕時,已按照原狀加固。

九、興教寺玄奘塔

中國現存最早的樓閣型方形磚塔。在陝西西安市南郊少陵原,建於唐總章二年(669),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64年玄奘死後葬於長安東白鹿原,669年奉敕遷葬於現址,建塔並興建塔寺,寺即以塔額“興教”二字為名。寺內現存玄奘及其弟子圓測和窺基的墓塔共3座唐代建築,還有一些近代重修的建築。

玄奘塔高約21米,以腰簷劃分為5層。第一層最高,逐層收減高寬,外形有明顯的收分。各層表麵都用磚砌出鬥栱、柱、闌額等。柱為八角形壁柱,鬥栱用一鬥二升,宋代稱為“把頭絞項”,反映出當時木構建築的特點。第一層塔身經後世重修,仿木構件已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