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大殿西縫平梁上有建中三年墨書題記,稱為“重修”,可知始建要早於此。寺內除大殿外,尚存明隆慶元年(1567)所建龍王殿和清代所建文殊殿、觀音殿(山門)、伽藍殿、羅漢殿等。大殿在北宋元祐元年(1086)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修葺,明清時期也作過幾次修葺。1966年,受邢台地震影響,殿身向東南傾斜,1973年進行了複原性的整修。

大殿建築 大殿麵闊進深各三間,單簷歇山灰色筒板瓦頂。前簷明間安板門,兩次間安破子欞窗,其他三麵砌簷牆。簷柱12根,其中3根為抹棱方柱,當是始建時遺物;其餘圓柱為建中三年重建時物。各柱施素平青石柱礎。1973年修葺中拆除了殿前兩側清代增建的伽藍殿、羅漢殿,發掘出原來的階基和月台遺跡。階基高110厘米,與大月台相連,正麵設踏跺6 級。殿內外都用方磚鋪墁,四周方磚散水。

殿的梁架結構簡單,為“四架椽屋通簷用二柱”,柱頭間僅施闌額一道,至角柱不出頭。柱頭鬥栱為五鋪作雙抄偷心造,在明間正中的柱頭枋上隱刻出駝峰,上置一散鬥。屋頂坡度為1:5.15,是已知木結構古建築屋頂中最平緩的。

1973年修繕時,恢複了台明、月台原狀,並盡量多保留大殿原有構件。恢複了唐代殿宇建築出簷深遠的渾樸雄放麵貌。大殿門窗也大體恢複了原來的式樣。

大殿華栱外棱和耍頭底麵均刷白,闌額上塗朱色,上加白圓點,風格與佛光寺大殿相同,可能是唐代彩畫。

佛像 殿內還保留了與木構架同時代的泥塑佛像17 尊,安置在凹形的磚砌佛壇上。壇高70厘米,三麵砌須彌座,底層蓮瓣圓渾,年代較早。束腰壼門內磚雕花卉、動物、方勝等,形象生動,刀法簡潔,可能是宋、金時期遺物。佛壇上後部正中為釋迦牟尼塑像,結跏趺坐於八角形的須彌座上,莊嚴肅穆,總高近4米。佛兩側塑有佛弟子、菩薩、天王等。這是內地現存最早的唐塑,不失為認識唐代雕塑藝術成就和特征的依據。

四、佛光寺

在中國山西省五台縣豆村東北,相傳創於北魏孝文帝時代(471~499)。唐會昌五年(845)“滅法”時,佛光寺受到破壞,唐大中時“複法”後陸續重建。現存重要建築有北朝建造的祖師塔,唐大中十一年(857)建造的大殿,與大殿同時建的經幢和金天會十五年(1137)建的文殊殿等。大殿薈萃唐代建築、雕塑、書法、繪畫四種藝術於一堂,曆史和藝術價值極高。1937年為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率領的調查隊所發現。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布局 寺址坐東朝西,左右為山岡所環抱,中軸線東西縱貫。自山門向東,隨山勢築成平台3層,依次升高。第1 層平台在中軸線上有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建造的陀羅尼經幢,北側有文殊殿,南側與之對稱原有觀音殿(一說普賢殿),現已不存。第2層平台在中軸線兩側有近代所建的兩廡和跨院,北跨院地上埋有巨大的唐代覆蓮石柱礎,表明這裏在唐時曾有巨大建築物。第3 層平台正中即唐建大殿,殿前正中有唐大中十一年建造的經幢,東南有祖師塔,兩側有晚近建造的配殿。大殿後為山崖,崖上建有寺院後牆,牆外崗上有幾座墓塔。

佛光寺的大殿是中國現存唐代木構建築中最古老、最典型、規模最宏大的一例。雄偉古樸,居高臨下,俯瞰全寺,為寺內主要建築。麵闊7間,長34米,進深4間,寬17.66米。正麵開5門2窗,上覆單簷廡殿頂。據梁底題記,殿由住在長安的寧公遇出資,為當權的大宦官王守澄祈福而建。殿的木構架屬於唐宋時期的殿閣型構架,特點是由上中下3層疊加而成,這是用於最高級建築的構架形式。

殿內天花板將梁架分為明栿(露明梁架)和草栿(隱蔽梁枋)兩部分,結構精巧,局部還保存有早期彩繪痕跡。殿頂用板瓦仰俯鋪蓋,脊獸全為黃綠色琉璃藝術品,一對高大的琉璃鴟吻矗立在正脊兩端,使殿宇更加壯麗。殿內設長5 間的凹形佛壇,中央有釋迦、彌勒、阿彌陀三尊坐像,左右是普賢和觀音像,各有脅侍數軀,還有唐時重興此寺的和尚願誠和出資建殿的“佛殿主”寧公遇像,雖經曆代裝鑾,仍不失為唐塑精品。在佛座背後和栱眼壁上還殘留有唐宋時的佛畫,梁底有建殿時的題名,門上有唐、五代人題字。

文殊殿在佛光寺內前院北側。金天會十五年建。麵寬7間,進深4間,單簷懸山式屋頂。形製特殊,結構精巧,是金代以前的中國古建築中少見的一例。簷下補間鋪作斜拱寬大,猶如怒放的花朵,具有遼金建築的特征。殿頂脊中琉璃寶刹,是元至正十一年(1351)燒造,形製秀麗,色澤渾厚。殿內佛壇上塑文殊菩薩及侍者塑像6軀,麵相秀潤,裝飾富麗,是金代的雕塑遺物。殿內四周牆壁下部,繪有五百羅漢壁畫,是明宣德年間的作品。

祖師塔在佛光寺內東大殿南側。是北魏孝文帝時建佛光寺的初祖禪師塔。為等邊六角形磚塔,塔身古樸,高約8米。用青磚砌築,塗作白色,外觀2層,下層有六角形內室,西麵開一素火焰形券門,塔簷用磚疊澀壘砌。上層實心,正麵飾以火焰式券拱假門,側麵雕磚破子欞窗。上下層簷各用3層仰蓮挑出,塔刹以2層仰蓮為座,上承寶瓶,最上為火珠。塔無紀年銘刻。無論外觀形製,局部裝飾和細部手法,均屬北魏遺構。現存北朝磚石塔極少,這種六角形平麵的假2層塔是孤例。它既是研究早期佛塔形製的重要實例,也是此寺悠久曆史的物證。

五、五龍廟正殿

五龍廟在中國山西省芮城縣龍泉村,本名廣仁王廟。其正殿建於9世紀上半葉,是中國現存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築之一(另三座為佛光寺、南禪寺大殿、天台庵正殿)。此殿結構屬於廳堂型,規模不大。台基高1.06米,單簷歇山灰瓦頂,麵闊11.58米,五間六柱,進深4.94米,三間四柱,共有簷柱16根,無內柱。柱為圓形直柱,角柱有明顯生起和側腳,柱間架闌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