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塔分為塔身、塔簷、塔刹三部分。外形輪廓有柔和收分,呈略凸形曲線。塔身部分建於低矮簡樸的台基上,用挑出的磚砌疊澀分隔為上下兩段。在四個正麵上有貫通上下兩段的門洞,門洞上部半圓形拱券麵做成浮雕式火焰形券。下段除門洞外其餘八麵都是平光的磚麵。塔身上段的非正向八個麵上,各砌出一個壁龕,龕座隱起兩個壼門,內嵌磚雕獅子,造型古樸。在上段塔身轉角上,有磚砌八角形倚柱。柱下有雕磚蓮瓣形柱礎,柱頭有磚雕的火焰和垂蓮。塔簷部分位於塔身之上。每層簷之間的每麵塔壁砌出門形和窗形,開七個真門洞作為塔上部的采光口。塔刹用磚石砌成,在簡單的台座上置覆缽、束腰和仰蓮,上麵安相輪七重和寶珠一枚。

三、敦煌石窟

中國佛教石窟。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並為中國三大石窟。敦煌石窟一名是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有時也包括安西的榆林窟,通常用以指莫高窟。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 千米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有洞窟735個,保存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2400餘尊,唐宋木構窟簷5座。洞窟分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精華所在;北區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塑像和壁畫很少。莫高窟的開鑿從十六國時期至元代,前後延續約1000年,這在中國石窟中絕無僅有。莫高窟是中國石窟藝術發展演變的一個縮影,在石窟藝術中享有崇高的曆史地位。1961年國務院公布莫高窟、榆林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莫高窟作為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曆史沿革 漢武帝開通絲綢之路後,作為西陲重鎮的敦煌,成為溝通中原和西域的交通樞紐。包括佛教文化和藝術在內的中西文明在這裏交彙、碰撞,這是敦煌石窟藝術產生的曆史根源。據武周聖曆元年(698)《李君修佛龕碑》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樂僔和尚在莫高窟創鑿洞窟,法良禪師接續建造。此後,北魏宗室東陽王元太榮,北周貴族建平公於義先後出任瓜州(敦煌)刺史,受崇佛造像風習的影響,莫高窟開始發展。隋和唐前期,敦煌經濟繁榮,絲路暢通,莫高窟也進入鼎盛時期。安史之亂後,建中二年(781)吐蕃占沙州(敦煌),在吐蕃讚普保護下,莫高窟得以繼續發展。大中二年(848)張議潮率兵起義,收複河西十一州失地,奏表歸唐。在張氏歸義軍政權統治的晚唐時期,張氏家屬及其顯貴姻親在此繼續修建。乾化四年(914)曹議金取代張氏執掌歸義軍政權,曹氏家族統治瓜(安西)沙(敦煌)120 多年,新建洞窟,還全麵重繪重修前代洞窟和窟簷,在崖麵上大麵積繪製露天壁畫,使莫高窟外觀蔚為壯觀。北宋景祐三年(1036)和南宋寶慶三年(1227)此地先後為西夏、蒙古政權統治,盡管仍有興造修葺,但伴隨絲綢之路失去重要作用和敦煌經濟蕭條,莫高窟已趨衰落。元以後停止開窟。

全塔分為塔身、塔簷、塔刹三部分。外形輪廓有柔和收分,呈略凸形曲線。塔身部分建於低矮簡樸的台基上,用挑出的磚砌疊澀分隔為上下兩段。在四個正麵上有貫通上下兩段的門洞,門洞上部半圓形拱券麵做成浮雕式火焰形券。下段除門洞外其餘八麵都是平光的磚麵。塔身上段的非正向八個麵上,各砌出一個壁龕,龕座隱起兩個壼門,內嵌磚雕獅子,造型古樸。在上段塔身轉角上,有磚砌八角形倚柱。柱下有雕磚蓮瓣形柱礎,柱頭有磚雕的火焰和垂蓮。塔簷部分位於塔身之上。每層簷之間的每麵塔壁砌出門形和窗形,開七個真門洞作為塔上部的采光口。塔刹用磚石砌成,在簡單的台座上置覆缽、束腰和仰蓮,上麵安相輪七重和寶珠一枚。

三、敦煌石窟

中國佛教石窟。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並為中國三大石窟。敦煌石窟一名是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有時也包括安西的榆林窟,通常用以指莫高窟。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 千米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有洞窟735個,保存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2400餘尊,唐宋木構窟簷5座。洞窟分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精華所在;北區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塑像和壁畫很少。莫高窟的開鑿從十六國時期至元代,前後延續約1000年,這在中國石窟中絕無僅有。莫高窟是中國石窟藝術發展演變的一個縮影,在石窟藝術中享有崇高的曆史地位。1961年國務院公布莫高窟、榆林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莫高窟作為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曆史沿革 漢武帝開通絲綢之路後,作為西陲重鎮的敦煌,成為溝通中原和西域的交通樞紐。包括佛教文化和藝術在內的中西文明在這裏交彙、碰撞,這是敦煌石窟藝術產生的曆史根源。據武周聖曆元年(698)《李君修佛龕碑》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樂僔和尚在莫高窟創鑿洞窟,法良禪師接續建造。此後,北魏宗室東陽王元太榮,北周貴族建平公於義先後出任瓜州(敦煌)刺史,受崇佛造像風習的影響,莫高窟開始發展。隋和唐前期,敦煌經濟繁榮,絲路暢通,莫高窟也進入鼎盛時期。安史之亂後,建中二年(781)吐蕃占沙州(敦煌),在吐蕃讚普保護下,莫高窟得以繼續發展。大中二年(848)張議潮率兵起義,收複河西十一州失地,奏表歸唐。在張氏歸義軍政權統治的晚唐時期,張氏家屬及其顯貴姻親在此繼續修建。乾化四年(914)曹議金取代張氏執掌歸義軍政權,曹氏家族統治瓜(安西)沙(敦煌)120 多年,新建洞窟,還全麵重繪重修前代洞窟和窟簷,在崖麵上大麵積繪製露天壁畫,使莫高窟外觀蔚為壯觀。北宋景祐三年(1036)和南宋寶慶三年(1227)此地先後為西夏、蒙古政權統治,盡管仍有興造修葺,但伴隨絲綢之路失去重要作用和敦煌經濟蕭條,莫高窟已趨衰落。元以後停止開窟。

發現和保護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廢,鮮為人知。至清代有文人記錄有關莫高窟的資料,並探討它的創建年代和曆史。光緒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後,英國的A. 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相繼掠走洞中大量經書等文物,俄國人S.F.奧爾登堡、美國人L. 華爾納還盜走莫高窟的一些壁畫。這些盜劫和破壞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損失。1944年,在莫高窟建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莫高窟得到真正的重視和保護。1951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此後,對石窟進行勘察、保護和維修。20世紀60~80年代還進行考古發掘,新發現一批窟前建築遺址、洞窟和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