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秦漢建築

一、阿房宮

中國秦代未建成的朝宮。《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做前殿阿房……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阿房宮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秦始皇在位時僅修建了前殿。秦二世時繼續修建,工程未完而秦亡。阿房宮位於渭河南岸秦上林苑內,北與秦鹹陽城隔河相望。西漢時屬於漢上林苑範圍,北朝前秦苻堅和唐太宗曾在此駐軍、屯兵。相傳,阿房宮在秦末被項羽放火燒毀。遺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961 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正式開始對阿房宮遺址進行考古勘探、試掘和發掘工作。

據考古工作可知,阿房宮的前殿並未建成,隻完成了夯土台基和台基上西、北、東三麵宮城城牆的建築,此即為文獻中記載的“阿城”遺跡。在三麵牆內的夯土台基上沒有發現秦代宮殿建築遺跡及其建築材料,也未發現被大火燒過的痕跡,這些與文獻記載一致。前殿遺址夯土台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存高度自秦代地麵起12米以上。台基上的宮城城牆寬度不一,北牆中部牆寬15米,其南側有倒塌的筒瓦和板瓦片;東、西部牆寬6.5米,其南北兩側都有倒塌的筒瓦和板瓦片,推測牆頂部可能有建築或護瓦。目前已確定阿房宮的東界和西界,分別為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台基的東、西邊緣。

二、茂陵

中國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陝西省興平市策村。始建於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入葬於後元二年(前87)。西漢帝陵中修建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座。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墳丘呈覆鬥狀,底部東西長229米,南北長231米,高46.5米。四周用夯土垣牆圍成陵園,東西長430米,南北長414米,每麵正中辟一門,門外立雙闕。以皇後禮安葬的李夫人墓在茂陵西北500餘米處。其墳丘亦為覆鬥狀,大小約為武帝陵墳丘的1br2,墳丘中腰處向內平收形成二層台,這種形式的墳丘稱為英陵。茂陵東南約1千米處發現大麵積建築遺址,出土“四神”圖案空心磚、青玉鋪首、穀紋琉璃璧,以及“與民世世,天地相方,永安中正”文字瓦當等,可能是茂陵的寢殿廢墟。茂陵廟稱龍淵廟,在茂陵東。茂陵邑在陵園東南。陪葬墓分布在茂陵東,今存12座,有衛青、霍去病、霍光等人的墓。1979年在霍去病墓所在地建立茂陵博物館,成為西漢帝陵重要遊覽點之一。

三、沂南畫像石墓

中國東漢晚期大型畫像石墓。位於山東省沂南縣北寨村。1954年發掘。墓主姓名無考,從墓葬形製和車騎出行畫像的導從製度看,應是高級官吏。

墓室用石材築成,東西寬7.55米,南北長8.70米,有前、中、後3個主室和4個耳室、1個東後側室,室與室之間有門通連,占地麵積88.2平方米。此墓用石280塊,其中畫像石42塊,有畫麵73幅。它以大構圖和眾多的人物形象以及自由活潑的藝術風格,在漢代畫像石中占有重要位置。畫像石主要分布在墓門上和前、中、後三室中。墓門門額上所刻戰爭圖,描繪了胡漢兩軍在橋上激戰的場麵。前室和中室的橫額上,有場麵巨大、刻劃入微的祭祀吊唁、車騎出行、樂舞百戲、宴飲庖廚等畫像。中室四壁刻藺相如完璧歸趙、荊軻刺秦王等18幅曆史故事。中室八角柱上刻兩尊帶背光的仙人圖像,有學者認為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圖像之一。後室主要刻墓主家居生活畫麵。墓室各處還有大量東王公、西王母等神話故事和仙禽神獸畫像。此墓畫像采用多種雕刻技法,以減地平麵線刻為主,細部采用陰線刻,藻井花朵為高浮雕,銜柱雙龍用透雕。畫像氣魄雄渾,刻工細膩,是東漢晚期畫像石藝術發展到高峰階段的傑作。墓早年被盜,僅存少量殘碎陶器和銅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