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圍和布局 殷墟的範圍東西長約6千米,南北寬約4千米,總麵積約24平方千米。王都的布局以洹河南岸小屯東北地的宮殿、宗廟區為中心,西、南、東三麵分布有手工業作坊、一般居民點和平民墓地,西北麵洹河北岸為王陵區,各區的功能劃分十分明顯。 王都的規模是逐漸發展起來的。殷墟第一期,小屯作為王都的中心已建起若幹宮殿和宗廟,附近開始出現居民點和手工業作坊。其中苗圃北地鑄銅作坊已初具規模。據估算,此時王都的總麵積約5~6平方千米。至遲從第二期起,宮廟區的西、南兩麵修築了一道兩端與洹河相接的深壕,使得都城的防衛體係進一步完善。壕溝南北長約1050米、東西寬約650米,最窄處7米,最寬處21米。此時,宮廟區外圍的居民點、手工業作坊和平民墓地有了增加,洹河北岸的侯家莊、西北岡一帶的王陵區已經建起。此時的王室貴族也有葬於宮廟區的,如在宮廟區西南角發現了婦好墓。殷墟文化第三、四期時,手工作坊有了大發展。苗圃北地鑄銅作坊的規模增大了約一倍,原有的其他作坊繼續沿用並都相應擴大,又新建了製骨作坊和玉石器製作場等。隨著人口增多,原有的居民點和平民墓地迅速擴展。殷墟西區墓葬區在第三期時墓葬總數上升,新開辟了家族墓地;殷墟東南戚家莊一帶的墓地經過不斷擴大,第三、四期時麵積達到20平方千米左右。
宮殿宗廟區的總麵積為70萬平方米左右。所處位置的地勢較高,東、北兩麵有洹河環繞,西、南以深壕與外麵相隔,通過在河道或壕溝的窄處設橋與外界交通,形成相對封閉的格局。宮廟區內發現的建築基址,或為宮殿,或為宗廟,或為祭壇,有的與作坊有關,其中以住人的房屋基址占多數。20世紀30年代,這裏發掘出53座基址,被分為甲、乙、丙三組。它們的平麵多為長方形,有的近正方形,或凸字形、凹字形等。均有石柱礎,有的在石礎上還墊銅礎。在基址下或門側處常用人“奠基”。在宮廟區內,還有殺人祭祀的排葬坑及葬獸坑。1970年以來,又發現夯土基址數十處。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三組基址中,隻有乙組和丙組屬於商代晚期,甲組基址與它們在形製上有明顯差異,年代與洹北商城一致,很可能是洹北商城時期外圍居民點的建築遺存。
當時的王都實際上是一處以宮廟區為中心,周圍分布著眾多族邑居民點的特大型邑聚。邑聚內已發現居址20餘處。這些族邑大都經曆了一個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王都範圍內有多處手工業作坊,包括鑄銅作坊4處,製骨作坊2處。考古工作中還發現製玉、製陶作坊的線索。4處鑄銅作坊中,以苖圃北地和孝民屯的兩處規模較大。苗圃北地鑄銅作坊位於宮廟區東南約1 千米處,範圍在1萬平方米以上,分為居住區與生產區兩部分。居住區位置偏西,主要發現帶灶的房基;生產區位置偏東,發現製模、製範、澆鑄用的場地或房舍,出土熔爐、大型坩堝及陶範和製範工具等。孝民屯鑄銅作坊的規模與前者相仿,西部似以鑄造工具為主,東部是大規模的青銅禮器鑄造區。此作坊從殷墟文化第二期沿用到第四期。大司空村製骨作坊創自殷墟文化第二期,興盛並沿用至第四期。所製骨器以筓所占比例最大,另有錐、鏃等。在北辛莊製骨作坊遺址發現青銅鋸、鑽、刀及石鑽、磨石和大量骨料等,估計此作坊也以生產骨笄為主。在小屯北地曾發現兩座半地穴式房址,出土一批石料和較多的長方形磨石殘塊,還發現部分玉石雕刻品,此遺跡可能與製玉有關。
範圍和布局 殷墟的範圍東西長約6千米,南北寬約4千米,總麵積約24平方千米。王都的布局以洹河南岸小屯東北地的宮殿、宗廟區為中心,西、南、東三麵分布有手工業作坊、一般居民點和平民墓地,西北麵洹河北岸為王陵區,各區的功能劃分十分明顯。 王都的規模是逐漸發展起來的。殷墟第一期,小屯作為王都的中心已建起若幹宮殿和宗廟,附近開始出現居民點和手工業作坊。其中苗圃北地鑄銅作坊已初具規模。據估算,此時王都的總麵積約5~6平方千米。至遲從第二期起,宮廟區的西、南兩麵修築了一道兩端與洹河相接的深壕,使得都城的防衛體係進一步完善。壕溝南北長約1050米、東西寬約650米,最窄處7米,最寬處21米。此時,宮廟區外圍的居民點、手工業作坊和平民墓地有了增加,洹河北岸的侯家莊、西北岡一帶的王陵區已經建起。此時的王室貴族也有葬於宮廟區的,如在宮廟區西南角發現了婦好墓。殷墟文化第三、四期時,手工作坊有了大發展。苗圃北地鑄銅作坊的規模增大了約一倍,原有的其他作坊繼續沿用並都相應擴大,又新建了製骨作坊和玉石器製作場等。隨著人口增多,原有的居民點和平民墓地迅速擴展。殷墟西區墓葬區在第三期時墓葬總數上升,新開辟了家族墓地;殷墟東南戚家莊一帶的墓地經過不斷擴大,第三、四期時麵積達到20平方千米左右。
宮殿宗廟區的總麵積為70萬平方米左右。所處位置的地勢較高,東、北兩麵有洹河環繞,西、南以深壕與外麵相隔,通過在河道或壕溝的窄處設橋與外界交通,形成相對封閉的格局。宮廟區內發現的建築基址,或為宮殿,或為宗廟,或為祭壇,有的與作坊有關,其中以住人的房屋基址占多數。20世紀30年代,這裏發掘出53座基址,被分為甲、乙、丙三組。它們的平麵多為長方形,有的近正方形,或凸字形、凹字形等。均有石柱礎,有的在石礎上還墊銅礎。在基址下或門側處常用人“奠基”。在宮廟區內,還有殺人祭祀的排葬坑及葬獸坑。1970年以來,又發現夯土基址數十處。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三組基址中,隻有乙組和丙組屬於商代晚期,甲組基址與它們在形製上有明顯差異,年代與洹北商城一致,很可能是洹北商城時期外圍居民點的建築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