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王都實際上是一處以宮廟區為中心,周圍分布著眾多族邑居民點的特大型邑聚。邑聚內已發現居址20餘處。這些族邑大都經曆了一個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王都範圍內有多處手工業作坊,包括鑄銅作坊4處,製骨作坊2處。考古工作中還發現製玉、製陶作坊的線索。4處鑄銅作坊中,以苖圃北地和孝民屯的兩處規模較大。苗圃北地鑄銅作坊位於宮廟區東南約1 千米處,範圍在1萬平方米以上,分為居住區與生產區兩部分。居住區位置偏西,主要發現帶灶的房基;生產區位置偏東,發現製模、製範、澆鑄用的場地或房舍,出土熔爐、大型坩堝及陶範和製範工具等。孝民屯鑄銅作坊的規模與前者相仿,西部似以鑄造工具為主,東部是大規模的青銅禮器鑄造區。此作坊從殷墟文化第二期沿用到第四期。大司空村製骨作坊創自殷墟文化第二期,興盛並沿用至第四期。所製骨器以筓所占比例最大,另有錐、鏃等。在北辛莊製骨作坊遺址發現青銅鋸、鑽、刀及石鑽、磨石和大量骨料等,估計此作坊也以生產骨笄為主。在小屯北地曾發現兩座半地穴式房址,出土一批石料和較多的長方形磨石殘塊,還發現部分玉石雕刻品,此遺跡可能與製玉有關。
殷墟王陵區位於洹水北岸的武官村北,麵積達11 萬餘平方米。發現帶墓道的大墓13座,祭祀坑1400餘座。殷墟平民墓地絕大多數以氏族和家族為單位成片分布,故又稱為族墓地。已發現10餘處,發掘的墓葬總數超過7000座。其中殷墟西區墓地分為8個墓區,各墓區之間有一定界線,在埋葬習俗、隨葬陶器組合和銅器銘文等方麵各具特征,每區出土的銅器上有特定的族徽,一個墓區應是一個族的墓地。殷墟平民墓地中墓葬的等級差別明顯。少數為帶墓道的大墓(有一或兩條墓道),大多是長方形豎穴墓。豎穴墓也有大小之分。有的墓有車馬坑、殉人和大量隨葬品,有的隨葬少量銅器或陶器,有的沒有隨葬品。這些反映出墓主身份和地位的差別。
重要遺物 殷墟出土了大批商代文物,包括甲骨、青銅器、玉器、骨器、石器、陶器等。殷墟甲骨出土約15萬片,考古發掘出土的近3.5萬片,它們科學價值極高,對研究商代曆史有重要意義。青銅器大部分出自墓葬,少量出於祭祀坑,包括禮器、武器、工具和車馬器等。著名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牛鼎、鹿鼎、戍嗣子鼎、婦好三聯甗、婦好鴞尊、婦好偶方彝、司母辛四足觥等。玉器也主要出自墓葬,包括禮器、裝飾品、藝術品和日用器。其中婦好墓出土的玉器,顯示出商代晚期製玉工藝的極高水平。此外,婦好墓出土的3件象牙杯,雕刻精細,紋飾繁縟,是精美的工藝品。武官村大墓出土的虎紋大石磬,小屯北地出土的龍紋大石磬,音調悠揚清越,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大型樂器。殷墟出土的陶器有白陶、釉陶、硬陶和日用陶。其中白陶十分珍貴,一般隻出自大墓。
保護和利用 1953年,安陽市成立殷墟文物保管所,劃定了遺址的保護範圍。1958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陽設立考古工作站,常年從事殷墟的發掘和研究工作。1987年,安陽市人民政府在殷墟宮廟區建立遺址公園。2001年,河南省人大常委會通過《河南省安陽殷墟保護管理條例》。2006年,殷墟作為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三、鄭韓故城
中國東周時期鄭國和韓國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市區及外圍。西周末鄭國以此為都,公元前375年韓滅鄭後亦都於此,前230年秦滅韓後城大部廢棄。1964年後於此進行勘察發掘。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牆依雙洎河和黃水河而築,曲折不齊。城分東、西兩部分,中有隔牆。全城東西長約5000米,南北寬約4500米。城垣始建於春秋早期,以後直至戰國時期續有修補。西城中部和北部為主要宮殿區,這裏發現宮牆牆基。其西北有“梳妝台”,是故城地麵僅存的夯土台基。東城是郭城,城內也有大型夯土基址群,還有儲糧窖穴和銅兵器坑,鑄造青銅兵器、錢幣和製骨的作坊遺址,以及屬於祭祀遺存的春秋時期青銅禮樂器坑和殉馬坑。春秋時期的貴族墓地位於西城東南部和東城西南部,曾出土大量青銅器。東周時期的平民墓地多在城外。故城其他出土遺物有陶器、瓦當和花紋磚等。1983年新鄭縣成立文物保管所,負責故城的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