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始社會建築

一、半坡遺址

中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滻河東岸的半坡村。1954~1957年發掘。為中國首次大規模揭露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早期遺存內涵豐富,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即以此而得名;晚期遺存較少,屬仰韶文化西王村類型(或稱半坡晚期類型)。1961年國務院公布此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半坡類型的遺跡 半坡類型遺存主要是大型聚落。外圍有寬約6~8米的大圍壕,內為居住區,發現46座房屋、大量坑穴和兒童甕棺葬。壕溝外北邊是主要埋葬成人死者的公共墓地,東邊有陶窯。居住區分兩片,中間以小溝為界,可能分屬氏族內的兩個群體。每片有一所大房子,可能是聚落首領人物的居所,或兼作聚落成員的聚會場所,其周圍分布著小的居室。房屋有半地穴式和地麵起建的,少數為方形或長方形,大多數是圓形。半地穴房屋的穴壁塗抹草拌泥。地麵起建的圓形房屋為木骨泥牆,上有圓錐形屋頂;方形房屋牆體上可能是搭建兩坡泥背屋頂,此種建築形式甚至延續至今。

半坡類型的174座成人土坑墓多為單人葬。孩童流行使用甕棺葬,即以缽、盆類陶器與甕罐相扣合盛放孩童屍骨。甕棺器底往往鑿出一孔,這可能是當時人認為的靈魂的出入口。發現兩座同性合葬墓,一般認為,這是母係氏族社會的葬俗。

半坡類型的遺物 有辟荒墾殖用的石斧和石鏟,收割作物用的石鐮、石刀和陶刀,加工穀物用的石磨盤和石磨棒。發現粟和芥菜或白菜之類種子的遺存,還有豬、狗、雞、牛等家畜家禽的遺骸,以及石鏃、骨鏃、骨魚鉤、石網墜等漁獵工具。這些表明,半坡類型的先民主營農業,飼養家畜家禽,同時從事漁獵。常見陶器有罐、缽和小口尖底瓶。彩陶花紋頗具特色,主要是以直線、寬帶和三角組成的簡單幾何形圖案,也有魚、鹿、人麵、植物等象生花紋。其中魚紋從早期到晚期經曆了由寫實到抽象的演變過程,輪廓則由平直向弧線轉化。所出土的口部噙魚的人麵紋彩陶盆極具特色。一些缽的外表還有簡單的刻劃符號。

半坡晚期類型的陶器主要有缽、瓶、罐,彩陶稀少且花紋趨於簡化,體現出黃河中遊仰韶文化晚期的特色。

1957年,在半坡遺址建成中國第一座遺址博物館—半坡博物館。館內的遺址大廳保存著原始村落的一部分,另有展示遺址中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的陳列,以及原始社會史陳列。此館已成為西安的旅遊景點之一。2006年6月9日,新的保護大廳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

二、大河村遺址

中國以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存為主的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北郊大河村。1972~1987年發掘。遺址中還包含河南龍山文化及二裏頭文化、商文化的遺存。仰韶文化遺存的年代約為公元前4850~前3000年,分為初、早、中、晚四期。初期遺存晚於裴李崗文化而早於仰韶文化後崗類型,後三期分屬仰韶文化的後崗類型、廟底溝類型和秦王寨類型(又稱大河村類型)。

秦王寨類型是此遺址最主要的遺存。出土房址44座,多為長方形或方形的木骨泥牆或紅燒土塊壘牆的地麵建築。有單間的,也有多間相連成排的,最多的一排連築4間。這種連間房適應了大家庭中的小家庭生活需要。墓葬有土坑豎穴墓和兒童甕棺葬。陶器有鼎、盆、缽、壺、豆等,流行紅、黑色彩陶花紋並出現白衣彩陶。陶器顯示出向河南龍山文化過渡的趨勢,還反映出同東麵大汶口文化、南麵屈家嶺文化的聯係。遺址發掘後修建了大河村遺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