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布效應——應遵守職場規則
心理學名詞
“答布”,原意是指存在於原始社會的一種傳統的習慣和禁律。在史學家那裏,“答布”被通稱為“法律誕生前的公共的規範”。在原始社會,科學文化水平非常低,所以人們對於所謂的神怪有一種禁忌心理,認為如果觸犯了禁忌,世人就要承受災害和懲罰,因此,必須對禁忌心存敬畏,並躲避它們。由這種信念所形成的習俗,就是所謂的“答布”。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個社會都有一套其所有成員必須遵守的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而“答布效應”,就是指那些不隨人的主觀意願而改變,而且必須遵守的隱性社會“腳本”。它給職場人的啟示是,要在辦公室生存下去,除了遵守規則,還要遵守潛規則。
作為辦公室的一員,你是不是也有著屬於自己的腳本呢?是否也作為一個正在被“導演”著的角色呢?你要告訴我什麼,你不知道自己是否在被“導演”嗎?那你可就危險了,除了辦公室的牆上和電腦共享盤裏的那些條條框框之外,你還要遵守一些約定俗成的潛規則。
經典案例
小李和小張在同一個部門上班,他們是一對非常好的朋友。在小張沒有升職之前,兩人幾乎同吃同睡。自從小張晉升為部門經理後,兩人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小李以前上班想“逃課”的時候,一般都還要跟小張一起商量,看找什麼借口,現在,小李當然不能同小張說了。
小張也越來越厭煩聽到小李像以前一樣開玩笑。假如小李像以前一樣對小張說“糟糕,你變得更笨了”,小張就會打心裏感覺氣憤。
有一次,單位同事聚餐,大家商議要不要喝酒。這時,活躍的小張就說:“難得這次取得這麼好的業績,幹脆我們開瓶紅酒慶祝一下吧!”
沒想到,離他最近的小李就接過話:“你酒量不行,還喝酒?你還記得嗎,以前有一次,領導請咱倆喝酒,結果你喝了大半瓶的紅酒。開始的時候還很正常,後來,你喝醉了就又哭又笑……”一抬頭,小李發現小張的臉色明顯變了,他沒有往下說。小張火氣很大地說:“服務員,上紅酒,大家聚在一起挺開心的,說那些沒勁的事多無聊!”
小李覺得,小張當了幹部以後開始有了官架子,對老朋友不屑了。其實不然,這是小李沒有意識到,在朋友成了領導之後,彼此之間就有了新的心理距離,理應適當地尊重。是因為他沒有注意這一點,所以兩個人之間才出現了隔閡。
你學會了嗎?
下麵是最常見的五條“答布”。
(1)保持麵帶微笑。笑不僅是給同事、上司或是下屬看,還有你自己。當你把微笑當做一種習慣時,你自己就真的會覺得這份工作很開心。
(2)辦公室裏最難得的就是糊塗。誰都不傻,千萬別盡力去顯示自己有多聰明,那樣你會發現其實最傻的就是你。
(3)懂得“論資排輩”的道理。隻有先承認前輩的“資”與“輩”,你才可能有晉升的機會。隻要你能持續遵守這個規則,你早晚會有排在前麵的那一天。
(4)要明白自己和上司不是一個級別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要向上司表示尊敬,也就是說至少表現出對他級別的尊敬。
(5)永遠以第二名為奮鬥目標。第一名隻有一個,他忙到沒有時間看這本書,所以你的目標應該是第二名。其實,第二名同樣也隻有一個,你可以達不到,但你一定要努力。
歸隱偏差——別讓妒忌迷了眼睛
心理學名詞
經過研究,心理學家發現了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即在成功的時候,人們的正常心理反應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敗的時候,人們則都力圖把責任推諉給外界和他人。在人的心理調節和自我防衛方麵,這樣的心理是有利的,因而無可厚非。但是,假如一味地讓自己的認識和現實留有偏差,那就會形成個人發展的巨大漏洞,難以彌補。這就是所謂的歸因偏差,一種在某些條件下必然出現的心理反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們對他人行為目的的歸因直接影響著我們對他人行為的反應,可是,要想準確識別他人行為的動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理解不當,就會出現歸因偏差,並對內心造成不同的影響。而在產生歸因偏差的時候,大部分人往往不會把他人的動機歸因為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惡意歸因,繼而可能做出報複性的侵犯行為。
在職場同樣如此,有些老員工業務過硬,為人也忠誠可靠,可多年來一直沒有得到重用,看著那些比自己資曆淺、能力差的人能夠青雲直上,就會產生憤懣的情緒,忍不住向同事發一些牢騷。看到領導的偏心就會醋意大增,甚至在背後說些風涼話。千萬別被妒忌迷了眼睛,如果被上司聽到,你可就危險了。
經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