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聽”的本事(3 / 3)

那一天,歐陽宇帶了一個人來找周小路安排工作,說:“他是……”周小路不耐煩地打斷了他,心想:“連你我都不放在眼裏了,更不要說你的親朋好友。”為了讓歐陽宇顏麵盡失,周小路故意把那人查戶口似地問了一番,然後安排給那人一個無關緊要的差事。第二天,董事長把周小路叫去了,他這才知道刁難的那個人是董事長恩師的外甥。

在歐陽宇的“留白”上栽了跟頭,周小路很不甘心,他怒氣衝衝地去質問歐陽宇。歐陽宇還是很平靜地說:“要想不辦錯事,就一定要先學會不打斷別人說話。”從此,不管周小路多有能力,董事長都刻意地回避讓他發言,而且,在捕捉到這個信號後,公司所有的高層都開始對周小路冷漠,好像他並不存在似的。

你學會了嗎?

在和同事交往的過程中,留白非常重要,不僅要留心對方沒有說出來的話,還要有耐心把事情了解透徹,在此之前千萬不要做決定。假如一個人總是出言不慎,總愛跟別人爭辯,那他不可能與別人真誠地合作。作為“二把手”,一定要有留白的智慧。隻有聽懂別人沒有講出來的話,你才會有大道可行。

隧道視野效應——出路要靠耳朵去聽

心理學名詞

隧道視野效應,是指當一個人身處隧道時,他看到的就隻是前後非常狹窄的視野。你一定也有置身隧道的經驗吧?你是否覺得當下的情景讓你透不過氣來,甚至足夠令你窒息呢?一個人馳騁職場,經過數年的拚搏奮鬥,處於被稱為“夾心餅幹”的地位時,是不是會覺得自己很迷茫,就像置身於很長很長的隧道之中呢?

職場“二把手”是最辛苦的一族,向前進一步勢必登天,向後則無處可退,看不到任何的出路,也沒有什麼希望,有的時候,甚至連想到放棄都不知道該放掉什麼。隧道視野效應告訴我們,黑暗是暫時的,沒關係,隻要用耳朵判斷好出口的方向,再堅持一下,轉機應該很快就會出現。

經典案例

楊子凡在一家大型化工企業上班。剛開始他在技術部工作,他感覺自己的工作非常輕鬆,工作很順利,時間很充裕。雖然平常總是幹得多說得少,三年後楊子凡還是升了職。

聽了一次業內人士的專業講座後,楊子凡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覺得技術人員應該更加了解市場,不能總是“閉門造車”。其實,做銷售也一直是楊子凡的心願。心動不如行動,他馬上申請到市場推廣部工作。由於對行業和公司產品比較熟悉,和同事的關係也非常融洽,所以楊子凡很快就做出成績。

唯一令楊子凡鬱悶的是,進新部門工作一段時間後,他的業績並不是特別突出,尤其是跟上級主管的關係很緊張。一次,和主管在一個問題上產生了一些分歧,主管竟然激動地衝楊子凡大吼,並說他不適合做銷售。

這讓楊子凡很難過,也覺得匪夷所思。他一直認為,自己有很好的背景知識,對行業、公司、產品都很了解,與客戶相處得也蠻好,怎麼會不適合做化工產品銷售呢?楊子凡認定,自己是最適合做這個的人,而主管太武斷了。

在這個部門裏,主管畢竟是權威,想要質疑他的說法靠辯解是沒用的,必須拿出實實在在的證據。於是,楊子凡開始努力地尋找銷售方法,本來內向不愛動的他,居然天天在外麵聯係跑業務。經過多聽、多看、多實踐,楊子凡終於拿出了實實在在的業績,而且,他對自己的銷售方法進行了科學的總結,給其他的銷售人員參考。楊子凡的這種無私的團隊精神讓公司上上下下都很感動。

在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同時,楊子凡發現,他內心裏對主管再也沒有怨恨了,看到主管欣賞的眼光,他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你學會了嗎?

你想通了嗎?雖然身處隧道之中有幾分可怕,它讓你喪失了開闊的視野,但是,這也不失為一個鍛煉你的耐力和聽力的好機會。其實,你完全可以掌握好自己的:

第一步,“不動”為“進”。

聽不到咆哮,聽不到憤怒,甚至連高人和小人們都無影無蹤了。向前走是“懸崖”,往後退是“沼澤”,左走要碰壁,右走逆風,這時,你不妨安心坐下來。知道了真相的你,是不是倒吸一口涼氣呢?在這樣一個緊要關頭,“不動”比“進”要安全多了。

第二步,別說話,不然會暴露你的弱點。

假如你滿世界跟人講自己的疑惑與不解,那無異於徹底暴露了你不堪一擊的底限、狹隘的目光,還有那顆急躁焦灼、不夠沉著與冷靜的心。閉上嘴巴,你也許能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容易被打敗,也會讓別人多幾分敬畏,並為自己爭取了一點兒思考的時間。

第二,別著急,他會告訴你下一步的走向。

假如找不到一個明確的方向,那就不要絞盡腦汁、枉費心機了。高人隨處可見,小人也無孔不入,隻要你能分清高人和小人就可以了。跟在高人的後麵走,聽聽他們都在說些什麼,那你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找到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