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體效應——“自己人”好辦事
心理學名詞
一般情況下,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會對你產生認同感的人,往往是那些跟你有共同點的人,如跟你有共同愛好、跟你有相同出生地、跟你有相同的生活習慣、跟你有相同經曆等。因為,人們經常會下意識地將這樣的人看成“自己人”,並提高對他們的信任度。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同體效應,或者自己人效應。
當某個人企圖得到我們的認同時,我們通常會有這樣的感覺,認為對方根本就不理解自己,不懂自己的心情,不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我們無法認同對方的建議,甚至連對方說了什麼也懶得去聽。
同樣地,當我們企圖得到別人的認同,讓別人接受我們的建議時,如果我們不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問題,對方也不會認同我們的任何觀點。隻有讓對方感到他被理解,並慢慢降低防禦心理,甚至感覺我們是他的“自己人”“同類人”,我們的觀點才能得到認同。
經典案例
李雨菲在董事會辦公室做文秘工作,由於工作出色,她總是得到領導的公開表揚。她總能妥善辦好領導交給她的各種任務,包括各分公司領導急派的工作。
由於李雨菲是在最上層工作,很多同事並沒有親眼看到她對工作的賣命和努力,所以不少人對她十分妒忌,認為她不過是會拍馬屁而已。當上級領導分配下來的工作需要李雨菲去執行時,一些同事便會表現出不配合的姿態,還連連出難題,使她的工作無法開展。雖然李雨菲做事比較低調,但還是難以平息大家對她的氣憤。
有一天,李雨菲坐電梯的時候,聽到一個女同事對另一個女同事說:“你見過公司的李雨菲嗎?聽說這一次咱的工作都是她安排下來的,為了討好領導,簡直是不讓咱們輕省。”另一個女同事悄聲說:“小點聲。”然後用眼神暗示電梯裏還有“外人”。李雨菲馬上明白了,原來她們倆根本不認識自己。她看了一眼那個說自己壞話的女同事胸前的工作證,記下了對方的名字。
快下班的時候,她打電話給那名女同事找她聊天。在李雨菲看來,這名能在公司裏堂而皇之說自己壞話的同事,應該沒有很深的城府,而越是這類“大嘴巴”,越是便於給自己宣傳建立正麵形象。來到李雨菲的辦公室,那名同事已經慚愧地抬不起頭了。
那一天,李雨菲落落大方地約這名同事吃飯、聊天,談到自己是多麼苦惱,職場的生活讓自己匆忙得沒有時間去打理個人生活,一點兒也沒有表麵上那麼風光。當然,她得到了對方的理解和安慰。後來,兩個人越聊越投機,好像是相交多年的好朋友。從那以後,李雨菲多了一個鐵杆粉絲。
果然,培訓了這個敢講敢說、好打抱不平的“自己人”之後,她之後的工作順手多了。
你學會了嗎?
在對方看來,你是在為他說話,或者為他著想,那麼,對方的戒心就會慢慢放下,你們的心理距離也會慢慢拉近。隻有跟對方建立起“自己人”的關係,讓對方將自己視為一體,你才能從對方那裏得到認同,你的觀點、態度才能得到認可。
想成為別人的“自己人”,你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尋找和對方的相似點,如信念、價值觀以及人格特征的相似;興趣、愛好等方麵的相似;社會背景、社會地位的相似;年齡、經驗及其他方麵的相似。
(2)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除了要認真地去了解對方之外,還應該讓對方感覺到你處處在為他著想,這樣才能被對方所信任。
(3)說話時多用“我們”,而不是“我”。交談時多使用“我們”一詞,這能有效地縮短自己與對方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對方產生認同感。
泡菜效應——跟好師傅、站好隊
心理學名詞
泡菜效應源於一種非常生活化的現象,有人做過這樣的一個嚐試,將同一種蔬菜,放在不同的水中,分別浸泡一段時間,然後將這兩份泡過的蔬菜分開煮熟。結果發現,由於在不同的水裏浸泡過,兩份蔬菜煮出來的味道是不一樣的。
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處也是如此,一個人的心情、氣質,甚至看待事情的心理,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他身邊的人。而且,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總是在人們沒有覺察的情況下發生。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
在職場中,長期在一起共事的兩個人,他們對事情的看法往往會驚人地相似,對待工作的態度也有一些相同之處。同一個辦公室,你選擇跟誰做朋友,就等於默認你願意接受來自對方的影響。很多時候,人們通常會高估自己的定力,殊不知,每個人身上的很多習慣都是在被別人感染的情況下,不知不覺中潛入到自己身上的。
剛入職場,一些新人習慣選擇和相對弱勢的同事交朋友,覺得這樣不會有太大的壓力,也不會有在強勢的人麵前的自卑,而且,兩個弱勢的人走到一起還能互相安慰。當然,他們也有可能互相抱怨,一起指責老板和公司的不對。這種交往隻能有一個結局,那就是“一損俱損”。如果其中的一個犯了錯誤,老板的心裏就會留下陰影,覺得另一個也存在類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