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效應——像明星一樣光芒四射
心理學名詞
20世紀30年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戴恩曾做過一個心理學實驗,他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各有特點,有的很有魅力,有的一般,有的很差勁。然後,他讓被試者用一些與魅力無關的詞語來評定這些人。結果證明,有魅力者的各項評分都較高,無魅力者的各項評分都較低。
這種由認知特征泛化並逐漸推及其他方麵的現象,就像月亮周圍的層層光環一樣,向四周彌漫、擴散,所以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光環效應”。一旦“光環效應”奏效,人們極易形成一種以偏概全的評價傾向。現在,很多商家都選擇讓歌星、影星、球星來代言商品,就是在利用明星的光環效應,借助明星的知名度來提高產品的認知度和銷量。這就是對光環效應的最佳應用。
其實,光環效應本身並無好壞之分,關鍵看你如何利用它,利用得好,就可以放大身上的亮點,使你的職場之路順風順水;利用得不好,就會將身上的缺點暴露出來,畫虎不成反類犬。
經典案例
蘇珊如今已經是一位家庭幸福、事業有成的職場女性。但剛進公司的時候,她還是一名默默無聞的小職員。她的這種改變源於一句話。一次她去總公司開會,董事長說,“一個人要成功,首先是讓自己被別人注意到,提高自己的身價。”蘇珊突然明白了,機會確實是不會自動降臨的,隻有成為一個發光體,自己才能得到機會的青睞。
之後,蘇珊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大家認識自己。她把公司裏和自己可能有往來的人員名單從頭到尾背了一遍,並牢記於心。她開始有計劃地與這些人物接觸,通過正麵和側麵對他們進行了解,使自己盡量熟悉他們。在與人交流中,她總不忘盡力稱讚別人,並在謙恭中找出各種可能的理由,把自己的名字和公司領導的名字並為一談。
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時,蘇珊還很熱心地幫助身邊的同事。同事們對光芒四射的蘇珊表示了肯定,這樣就幫助她提高了知名度,成功地為她起到了宣傳的效果。不久以後,很多不認識的同事也開始熱情地跟她打招呼。重要的是,蘇珊的這些好名聲引起了公司各個層次的領導的重視。於是,上司在做決定時,也總希望聽聽她的意見,然後才做出明確的決定。
與領導接觸的機會多了,蘇珊覺得自己辦起什麼事兒來都開始得心應手了,而同事們更加樂意在她身邊幫助她。對待自己能力的提高,蘇珊也不敢懈怠。最終,蘇珊的工作表現得到公司領導普遍讚賞,她得到了一個新的職位——經理助理。
你學會了嗎?
在與別人交往的時候,人們往往根據自己對別人已有的了解,而對他的其他方麵進行推測。在光環效應的籠罩下,一個人的優點或缺點就會被無限度地誇大,其相應的缺點或優點也就自動退隱到光圈背後,嚴重者甚至會達到“愛屋及烏”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隻要覺得一個人不錯,就會賦予其一切好的品質,並將其視為知己。如果你能利用好光環效應,便可以放大自己身上的亮點,擺脫職場菜鳥的尷尬地位。
老鷹效應——敢說會做才能出人頭地
心理學名詞
老鷹效應,源於一個自然界中的普遍現象。很多人都知道,老鷹是鳥類中最強壯的種族。經研究發現,老鷹之所以會成為鳥類中最強壯的種族,可能跟它們的喂食習慣有關。通常情況下,老鷹每次能生下四五隻小鷹,而老鷹每次所獵捕回來的食物卻並不多,僅夠喂食一隻小鷹所用。
老鷹喂食跟其他的鳥類不同,它們並不是依據公平的原則,而是優先喂食搶得凶的那隻小鷹。由於母親比較偏心,所以瘦弱的小鷹始終都得不到食物,結果最後都餓死了,而搶得最凶的小鷹,卻因食物充足而存活了下來。長此以往,老鷹這個種族一天比一天強壯,最終得以稱霸鳥類。
後來,心理學家就將這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現象稱為“老鷹效應”。
職場環境跟小鷹的生存環境差不多,職場新人都要有這樣的意識。在工作中,善用“老鷹效應”的人很多,他們明白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隻有拿出小鷹那種拚命搶奪食物的精神,懂得利用心理學,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經典案例
方瑜和米娜同時進的公司,按理說應該感情不錯,但兩人的背景相差很大,所以米娜一直瞧不起方瑜。方瑜隻讀到高中,沒有考上大學不說,還做了很長時間的服務員,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公司非常缺人的情況下,利用假學曆進了公司。
後來,人事部門發現了這件事,就找方瑜談話。她並沒有表現出膽怯,而是鎮定自若地解釋道:“我渴望這份工作,看到那麼多的競爭者,我隻能想辦法實現自己的願望。到了公司之後,我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每天最早來、最晚走,盡管學曆不高,但我也沒有挑待遇。而且,我的年紀也不大,作為女孩,我能把自己最有精力的幾年時光奉獻給公司。其實,我一直想找機會向公司誠懇地道歉,我用假學曆確實不對,但我想等工作做得更好的時候再跟領導講,因為我對這個團隊已經有了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