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淡泊名利的“紅色牧師”董健吾
1970年,毛主席親切接見了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諾。談話間,斯諾突然向毛主席提出了一個意外的請求:“我非常想見一見我尊敬的老朋友王牧師。”“王牧師?”毛主席不覺一怔,一時想不起王牧師是誰。斯諾補充說:“就是當年護送我秘密去陝北采訪的那個紅色牧師。不知他現在的情況怎麼樣,我十分想念他。”“哦……好,好……”毛主席為斯諾的重情所感動,愉快地答應說:“我叫人了解一下,盡快安排你們見麵。”這個紅色牧師,就是董健吾。
富家子弟 愛國牧師
董健吾,上海市郊青浦縣人,1891年生,家境非常好。祖父董守誌曾在多個地方當過縣太爺,很有學識,祖母沈氏出身書香世家,知書懂禮,思想開明,又特別精明能幹。沈氏娘家靠經營沙船業發了大財,在上海灘名氣頗大,其弟弟沈叔蔡創辦了上海南洋模範學校便可見一斑。董健吾的祖母沈老夫人是位基督教徒,在她的影響下,董家一門也都入了教,所以有人說董健吾是“教門之子”。打一出生,祖母就非常喜歡這個孫子,親自給他起名叫“守青”,意思是常期廝守在故鄉青浦,不可遠離。董健吾的名字是後來他自己改的。董健吾剛剛懂事時,祖母就帶他去教堂做禮拜,聽牧師講道,並參加各種“祝聖”活動。
1900年,青浦縣來了一位傳播基督教的外國女牧師鮑小姐,年齡二十七八歲,端莊大方,眉清目秀,會說中國話。由於董健吾的祖母沈氏早年在上海接受過基督教,且逐漸癡迷基督教,當她知道鮑小姐是女牧師,又會說中國時,非常高興,當即把鮑小姐接到家中,請她做董健吾的家庭教師,教授英語和西方文化,以及基督教的教義。自幼天資聰穎的董健吾,在鮑老師的悉心教導下,兩年後就能夠熟練地用英語對話。
小學畢業時,鮑小姐推薦董健吾進入教會辦的蘇州桃塢中學讀書。在這裏,董健吾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一邊學習文化,一邊接受洗禮,皈依基督教,一邊參加體育鍛煉,並在體育鍛煉中成為健壯的足球運動員。1911年,董健吾從桃塢中學畢業後,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讀理科,同時又對文史及哲學產生興趣。校長卜舫濟是個地道的中國通,對董健吾特別器重,常常在家設宴款待董健吾,一心想將董健吾培養成他的接班人,並一再勸董健吾去神學院進修。在校長的竭力勸導下,董健吾入本校神學院再進修兩年。1917年,董健吾大學畢業時,獲得了理科與神學的雙學士的畢業文憑,為日後當專職牧師奠定了基礎。
在聖約翰大學求學時,董健吾有不少朋友,其中關係最好的就是浦化人。浦化人,字虎臣,乳名培林,教名保羅(曾用化名周念椿、張繩初、王養三等),1887年9月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一個商人家庭。浦父長期在上海經商,浦化人6歲隨父到上海讀私塾,13歲那年正逢庚子之變,父親因商業經營受挫憂鬱而病死,從此家道中落。浦化人去崇明一家百貨店當學徒,在工作之餘不斷學習,1908年夏,他進入上海尚德學校,一年後又轉赴蘇州報考桃塢中學被錄取。早在尚德學校時,浦化人就開始閱讀《聖經》,從此與基督教結緣。
1911年夏,浦化人因成績優異被桃塢中學保送上海聖約翰大學為免費生,因此和董健吾成為同學。董健吾主修理科,浦化人主修文科,在神學院浦比董高一年級。兩人住在同一宿舍,情趣相投,所見略同,經常在寢室、操場議論時政、暢談國事。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勝利,他們歡欣鼓舞,袁世凱為達到自己稱帝的目的,出賣國家,竊取革命勝利果實,他們拍案驚起。他們痛恨朝廷腐敗,喪權辱國,對帝國主義在中國領土上橫行霸道、作威作福更是氣憤不已。
1917年,董健吾畢業後,即被卜舫濟校長派往揚州聖公會主辦的友基小學當校長。1920年,再經卜校長的指派,轉去西安教會中學當校長。因教學有方,董健吾讓這所學校成為了當地的名牌學校。在西安教會學校期間,董健吾結識了很多達官貴人,其中後來曾經擔任過駐華大使的美國人司徒雷登就是其中的一位。1920年的一天,司徒雷登特地到西安中學,請求董健吾說服當時的陝西督軍陳樹藩將勺園賣給當時的燕京大學,以擴大燕京大學的校園麵積。後來,在董健吾的遊說下,陳樹藩無償將勺園捐給了燕京大學(如今的北京大學),司徒雷登很是高興。通過類似的多起事件,董健吾更是受到了卜舫濟的器重。1924年秋,他將董健吾調回上海,出任聖約翰大學校長助理。卜校長的本意是將董健吾培養成聽命於他一個人的忠實的信教愛徒。
1919年,他受“五四”愛國運動的熏陶,強烈的憂國憂民之心萌發,又在十裏洋場的上海親見了帝國主義分子欺侮中國百姓的諸多罪行,極大地激發了他心中振興中華民族的愛國熱情。特別是1925年上海爆發了“五卅”運動,學生、工人開展反帝大遊行時,帝國主義竟開槍屠殺中國工人群眾,董健吾見之當即憤怒地挺身而出,領導聖約翰大學的愛國師生罷課,加入上海反帝鬥爭的行列。校長卜舫濟反對學生參與政治,一方麵下令學校提前放假,想將學生統統攆出學校,另一方麵,又下令破壞學生布置的紀念“五卅”運動中死難烈士的靈堂,並將中國國旗扯下。此舉引起了中國師生的強烈抗議,董健吾帶頭於6月3日在校園裏降下懸掛的美國國旗,將其撕成碎片,爾後升起中國國旗,還發動全體師生簽名離校。
董健吾這一嚴正的反帝愛國行動,使卜舫濟大失所望。在聖約翰大學無法立足,於是董健吾便來到上海聖彼得教堂當牧師,踏上了愛國牧師的人生旅程。
十年多的約大生活,使董健吾在思想、學術等各個方麵有了長足的進步。他不僅學到了理工科知識,而且增強了愛國主義的意識,同時,他有一口流利的英語和演講的天才,練成了強壯的體魄和一雙變幻莫測的“魔”手,這為他日後做黨的特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輔佐將軍 秘密入黨
上海聖彼得教堂是上海一座有名的大教堂,離開上海聖約翰大學後,董健吾在這所教堂擔任主持牧師。他精通教義,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和阿拉伯語,布道時聲音洪亮,受到教友們的喜愛。
1926年,董健吾當了一段時間聖彼得教堂主持牧師後,青浦家鄉各界人士聽聞董在揚州、西安任校長多年,有辦校經驗,紛紛保舉邀請他去當青浦縣立中學第一任校長。董覺得這是家鄉父老對他的信任,義不容辭,況且教育也是興國、救國的重要途徑,於是欣然接受了這一光榮使命,向教會請假,暫時離開教堂,重新走進學堂,回到別離已久的家鄉,拿起教鞭,重操教學舊業。他擔任校長不久,根據國民黨縣黨部國立學校校長必須是國民黨員的規定,他經過李公樸介紹參加了國民黨。
當時正值國共黨合作時期,董健吾有機會結交共產黨人,在愛國追求進步中,開始接受了共產主義新思想。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瘋狂屠殺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當時,李公樸獲悉國民黨青浦縣黨部要成立“清黨委員會”,即與董健吾商議此事,要董出任該委員會負責人,以便掌握動態,董答應了。此後即由李公樸出麵疏通,由國民黨上海警備司令陳群推薦,青浦縣黨部秘密商議,認為董健吾是與共產黨無關的莘莘學者之一,又是社會各界心目中德高望重的著名人物,故突然委任其為青浦縣“清黨委員會”主任,負責上海青浦縣的“清黨行動”。一天晚上,顧莞生密召董健吾開會共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