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七君子”中的秘密黨員沙千裏2(2 / 3)

1937年10月,南京、上海相繼失守,救國會負責人沈鈞儒、鄒韜奮、沙千裏先後撤退到武漢。他們不定期聚會,研討抗日形勢,同時創辦報紙刊物,宣傳抗日救國,接待從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流亡到武漢的愛國青年,把他們介紹到八路軍辦事處,轉赴延安參加革命或安排在武漢參加抗日救國工作。

1938年初,在周恩來的關懷下,沈鈞儒、沙千裏等聯絡武漢當地的愛國青年和從上海撤退來的原來“螞蟻社”的骨幹成立了武漢蟻社。蟻社吸取了很多愛國青年,規模不斷擴大,最多時達到500多人。蟻社社員積極參加郭沫若任廳長的政治部第三廳組織的各種活動,很快就成為當時武漢頗有名氣和影響力的群眾團體之一。沙千裏還與何懼在武漢成立一個基金委員會,通過委員會籌款創辦《大眾報》。

武漢失守後,國民黨抗日逐漸消極,反共日趨積極。1938年8月20日,國民黨漢口衛戍司令部以莫須有的罪名解散“蟻社”、“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和“中國青年救國團”。沙千裏親自起草抗議書,要求政府立即恢複蟻社組織。但最終整整工作十年的蟻社被迫解散。蟻社的社友有的奔赴延安,有的奔赴新四軍,有的參加宣傳隊、演出隊,繼續參加抗擊國民黨反動派和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蟻社十年,雖然沒有直接接受中共的領導,但是蟻社中有許多地下共產黨員,深受黨的影響,培養了大批團結進步青年,為革命輸送了大批人才。沙千裏等創立的蟻社功不可沒,永載史冊。

在武漢期間,沙千裏還積極發揮自己的特長,在宣傳抗日救國方麵寫了許多文章,呼籲發動民眾抗日。沙千裏指出,民眾運動應該是抗日的主力,民眾是抗日的源泉,然而國民黨根本不相信民眾,自抗戰以來,不但沒有發動民眾抗日,還不斷鎮壓民眾抗日的自發行為,壓製民眾。他斷言:沒有民眾的支持,抗戰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這些觀點,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鼓勵了民眾參與抗日的決心和勇氣。

由於沙千裏工作出色,由共產黨員楊修範和袁清偉介紹入黨,經湖北省委書記何偉、王翰和中共長江局董必武相繼批準成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但是為了便於在民主黨派中開展工作,他的黨員身份一直沒有公開,直到1980年才正式公開。在他的入黨過程中,沙千裏曾這樣回憶到:

他於1934年或1935年參加中共的外圍組織——“蘇聯之友”後,就經常過小組生活,當時即有參加共產黨組織的動機。以後救亡運動中,和黨員接觸頻繁,愈加密切,對黨有了進一步認識,並且下了參加組織的決心。出獄之後,到了武漢,同在武漢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八路軍和周恩來保持著密切的接觸和聯係,許多工作鬥爭都是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愈益感到中國共產黨是真正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積極奮鬥的。

武漢失守後,沙千裏與救國會的部分骨幹從武漢直接撤退到重慶。在重慶,沙千裏與沈鈞儒、鄒韜奮關係密切。1939年1月召開的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根據蔣介石的《喚醒黨魂,發揚黨德與鞏固黨基》的報告和《整頓黨務之要點》講話,通過了《限製異黨活動辦法》等一係列反共文件,並對共產黨、民眾團體、愛國民主人士的言論行動實行嚴格控製,剝奪了人民群眾抗戰以來爭得的某些民主權利。國民黨假裝實行民主,組織國民參政會,邀請各界代表參政,享受聽取報告權、詢問權和提案權。沈鈞儒、鄒韜奮、陶行知等救國會的骨幹被聘為國民參政員。沙千裏積極協助沈鈞儒從事國民參政會工作。在9月9日舉行的國民黨參政會第四次大會上,順利通過了各抗日黨派的參政員提出的“請政府明令定期召集國民大會實行憲政”的提案。之後,在重慶、桂林等地便開展了憲政運動。國民黨為了對抗憲政運動,極力宣傳所謂“五五憲法草案”,沙千裏與沈鈞儒、張友漁、韓幽桐、張申府、錢俊瑞等7人,對國民黨製定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即“五五憲草”),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討論,合寫了《我們對於“五五憲草”的意見》等係列文章,對“草案”進行了批判。沙千裏還單獨撰寫論文,如《中國憲政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對於“憲法草案”的意見》等。沙千裏在《對於“憲法草案”的意見》一文中指出,國民黨所謂憲法草案是限製人民自由,侵害人民權利,為總統濫施權力創造條件,要警惕袁世凱獨裁重演。

除了政治方麵工作外,沙千裏還積極涉足經濟方麵的事務。1938年剛到重慶不久,就擔任重慶“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的推進組長,並主持過“工合”辦的《工業合作月刊》。“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是國際友人路易?艾黎和斯諾創辦,得到了周恩來、宋慶齡、蔣介石、孔祥熙的支持和讚同。“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成立時,主張用生產合作的方式來組織3萬個工業合作社,以發展中國工業,建立經濟的國防線,抵禦日本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自創立開始,“中國工業合作協會”規模不斷擴大,到了1940年10月,“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已經建立了2300多個小工廠,遍布16省。從內地到敵人的後方,到處都有“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的小工廠。抗戰開始後,這些工廠遭到巨大破壞,損失慘重,後來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製下,“中國工業合作協會”逐步衰落。

1941年3月,在重慶的一些抗日黨派的負責人梁漱溟、張君勱、左舜生、黃炎培等,為了調解國共衝突,爭取實現民主政治和時局的好轉,秘密成立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沈鈞儒也是這個同盟的發起人之一,但由於民主政團同盟發起人對於救國會參加同盟的意見不一致,所以直到1942年,沈鈞儒、沙千裏和救國會才加入同盟。從此,民主政團同盟形成了三黨三派,擴大了隊伍,增強了力量。1944年9月,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改名為“中國民主同盟”,救國會的許多成員參加了民主同盟。10月,中國民主同盟發表了《對抗戰最後階段的政治主張》,要求立即結束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各黨各派聯合政權,實行民主政治。這表明民盟的政治主張接近中國共產黨的立場。對民盟的這一進步,沙千裏起了一定的作用。他曾經明確地說:“我們堅持在同盟內部貫徹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促進同盟向中國共產黨靠攏。”

1942年4月,沙千裏和沈鈞儒、崔國翰、林亨元成立了平正法律事務所,進行律師業務。他們積極主動地為進步文化事業機關、團體的合法權益開展工作。除了受聘《新華日報》的法律顧問外,他們還受聘擔當魯迅紀念委員會和生活書店等13家書店、出版社的法律顧問。他們積極辦理周恩來、董必武和八路軍辦事處交辦的案件,同國民黨頑固派作合理合法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