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百變刺客”煉成的精英華克之2(2 / 3)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中共黨員李白被派到上海建立秘密電台,負責上海八路軍辦事處與延安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秘密通訊。日軍占領上海後,對市內的電訊通訊實行了嚴格控製,對所有電訊器材一律登記封存,購買民用器件需經日本憲兵批準,私設和未經批準的電台一律取締。中共在上海設立的電台更是他們重點搜尋和取締的對象。1942年8月,日本憲兵通過先進技術測出了中共老情報工作者龔飲冰領導下的電台方位,在福履裏一間小閣樓上將報務員李白逮捕了。

李白,湖南人,出生貧苦農民家庭,在二萬五千裏長征中加入共產黨,是久經考驗的老戰士。當組織派他去上海工作時,他立下誓言:即使被敵人打掉牙齒,烙鐵烙在身上,也絕不說出組織上的任何一個秘密。日軍將其逮捕後,對他施以種種酷刑,讓他受到種種常人難以忍受的折磨,他卻始終沒有泄露半點黨的機密,沒有說出任何一個同誌的地址和姓名,也沒有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

得知自己的戰友被捕後,李白的好友、同一個小組的同誌季建石和妻子裘慧英非常著急。組織上指示季設法營救李白,季多次想到自己的姨父任庵,認為他交遊甚廣可能有辦法救出自己的戰友,但是姨父從來沒有在任何人麵前暴露過自己的政治麵目,加上是自己的長輩,一旦拒絕將左右為難,因此一直難以啟齒。季在不知如何是好時,忽然想起了華克之。他知道華早在1927年就是一位激進的反蔣分子,到了上海後,從組織上略知華克之的一些事情,他知道華克之和姨父交往很深,由華出麵說服姨父,效果可能更好,即使不行,或許華克之也還有其他的辦法。於是,他決定找華克之幫忙。

一天,季建石找到華克之,說明了原委,華表示盡全力營救,並要求季調查一下李白被捕後的每次口供。再次見麵,季建石把了解到的李白口供情況作了具體陳述。他說,李白被捕後每次審訊都守口如瓶,隻是說有某某商人托他收聽國際廣播的有關商業行情,做投機生意,彼此解決生活問題,其他什麼都沒說。

華克之得知內情後,很快約見了任庵,他對任直截了當地說:“這幾天建石已經和我在此談了兩次。他們是共產黨派在上海搞電台的。最近出了亂子,報務員李白被日本憲兵逮捕。經過刑訊,日方沒有得到任何口供,所以沒有人受到株連。組織上要建石設法營救,他自然要向你我來求救了。你是他的姨父,他不敢同你商量,怕你不便公開營救,一旦否定,事情弄僵,於是托我出麵。這件事我們應當幫助,如何幫助,請兄長考慮。”聽了華克之的話,任庵毫不猶豫地說:“營救是一定的,如何進行,請讓我考慮一下。”

華克之告別了任庵,及時向黨組織作了彙報。當時,華克之的領導潘漢年去了新四軍駐地,他的臨時領導變成了一位叫“老太爺”的人。對於這個人,華克之知之甚少,“老太爺”與華克之每周定期會麵兩次。這次會麵,華克之把李白的事件作為首要問題作了詳細報告,請“老太爺”定奪營救方案。“老太爺”思慮多時,對華克之說:“此事我早有所聞,隻是條件未備,未能協助他們。”最後,他還是同意讓任庵出麵,請大漢奸周佛海設法解決。

第二天上午,任庵電話約見周佛海,周很高興,說:“今天星期一,來賓較少,請來吃晚飯。”當晚任庵來到周的寓所,兩人談得很投機。任庵謊稱自己有部與重慶聯絡的電台,報務員李白在一次發報時被日本人發現抓走,雖然至今沒有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但是萬一受刑不過講了出來,後果難以預料,因此想請周佛海設法搭救。他還利用周佛海好拉關係的心理,告之李白也是湖南人,與周是同鄉等等。周答應次日除了他自己向憲兵隊高級負責人通話外,還指定一名機要秘書和日方不斷聯絡。時隔不久,周佛海告訴任庵,他已向日方擔保,日方同意考慮釋放李白。

1943年6月,被日本憲兵關押10個月的李白同誌終於出獄了。李白為什麼死裏逃生,真正的原因李白當時並不知道。他的妻子也不知道,隻知道日本憲兵是把他當作重慶分子釋放的。

李白出獄後,堅決要求季建石說出被救的真相,以對恩人報感激之情。幾天後,季建石帶著李白來到任庵家裏,向任庵道謝,恰巧華克之也在場,大家都認識了。事後,任庵嚴厲批評季建石太欠考慮,純屬多餘。他激動地說:“對於你們,在敵占區工作,這些世俗的禮貌越簡單越好,對於我則完全無此必要。”李白出獄後,經過短暫的休息便要求回到工作崗位,但是由於我黨的一些秘密組織原則,組織上沒有很快同意恢複他們的工作。不久,在華克之及其領導“老太爺”的協調下,李白等同一小組的三同誌恢複了工作,中斷了一段時間的電波,又流暢地從李白同誌的指尖下飛躍關山,將一份又一份敵情報告,呈送到中共中央指揮機關那裏。任庵作為某戰區長官的代表,周旋於蔣介石、周佛海之間,將收集到的關於重慶、南京、上海一些極其重要的情報也通過李白發往延安。解放前夕,李白再次被捕,並遭國民黨秘密殺害。二十多年以後,有人以李白為生活原型,拍攝了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塑造了一位熠熠生輝的共產黨人李俠的藝術形象。這是後話。

扮演中將 巧奪軍火

1945年國際政治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英法美聯合宣戰後,德國在二戰中潰敗,日本帝國主義也四麵楚歌。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美國在日本長崎又投下一顆原子彈。8月10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停戰詔書”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在經曆長達八年的艱苦抗戰之後,終於迎來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但飽經戰亂之苦的中國人民剛剛鬆口氣,又被新的戰爭陰影籠罩。抗戰剛結束,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便迫不及待地調兵遣將,在全國各地搶占戰略要點,又四處接收大中城市。

當抗戰即將勝利時,中央明確要求華克之繼續留在上海工作。華克之全麵分析了當時各方情況,認為日本投降後,新四軍還不夠強大,不可能來接收上海。上海應該是國民黨“接收”的首要目標。但是,上海地處東南,距離重慶千裏之遙,戰事方息,國民黨想在短期內全麵接收也不可能。日本人因為戰敗了,龜縮在軍營之中,惶惶不可終日,早已失去了對上海絕對統治。一段時間內,上海突然成為權力真空,失去了往常的秩序。他知道上海的軍火倉庫很多,就想,新四軍武器裝備老化,彈藥匾乏,需要大量的軍火。如果能為弄到一批軍火,將大大有利於新四軍取得大反攻的勝利。且如果這些軍火全部落到國民黨手裏,必將成為屠殺共產黨人的工具,後果很嚴重。與其讓這些軍火落入國民黨手中,不如趁目前混亂的局麵,在國民黨尚未到來前,利用日本人惶恐無主,前途難卜的心理,為新四軍搞到一批軍火。軍火倉庫掌握在日本人手裏,但華克之迅速想到朋友鄭德升可以幫到他的忙。

鄭德升,祖籍浙江寧波,比華克之大四歲,以經商為業。由於在上海出生,他非常了解上海,頭腦靈活,能言善辯,平時過著中產階級的生活,知道華克之和任庵的交情。華克之與鄭德升相識,正是任庵介紹。鄭雖沒上過大學,卻操得一口流利英語,自稱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得過碩士學位。如果碰上美國校友,他能講出母校當年校長和著名教授姓名、母校大型建築及圖書館的優缺點,使聽者深信不疑。其實,這些材料是他從訂閱的美國雜誌上看到的,目的是騙洋鬼子、做大生意。據任庵介紹,鄭反對蔣介石,擁護共產黨,如果運用得當,在工作上將獲大益。華克之與他交往多年,通過他給蘇區運過鹽,還營救、保釋過幾位被捕的同誌。深知此人同情共產黨,敢作敢為,有正義感,非常可靠。

一日,華克之直接找到鄭德升,請求幫忙弄點日本留下來的軍火,鄭德升答應可以試試。華克之也將決定搞軍火的想法向組織做了彙報,他的領導“老太爺”完全同意他的設想。上級之所以同意,一是因為新四軍確實需要大量軍火;二是因為隻動用社會力量,即使沒有成功,對共產黨沒有任何損失;三是華克之能力超群,做事能讓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