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百變刺客”煉成的精英華克之1(2 / 3)

隱居上海 尋求救國

1929年,為了尋求一條適合自己的革命道路,華克之遷居上海。剛到上海的華克之與他的同窗好友、共產黨員陳處泰(即陳惘子)租住在上海法租界新新南裏235號的小樓上。他們將住的小樓叫做“危樓”,寓意樓主和他的朋友對於蔣家政權和蔣介石本人來說,實在是一些危險人物。陳處泰經常向他傳播共產主義思想,但是華克之對“三民主義”的信仰不動搖。他稱:“你(指陳處泰)是辯證唯物主義者,信奉唯物史觀,堅持搞階級鬥爭、群眾運動。我搞的一切,個人主義色彩很濃。我暫時不會放棄對三民主義的信仰,自信會找到一條屬於我自己的反蔣救國的道路。但是我會同你合作得很好,我們可以在這間小樓上繼續國共兩黨的合作,我們除了友情,還有反蔣抗日的同一目標……”

不久,華克之周圍聚集了一些誌同道合的人。他們是:陳處泰、張維和孫鳳海、崔正瑤夫婦等。他們彼此都不稱名道姓,而以長幼為序互稱哥弟。華克之最大,被人尊稱為大哥,華克之是他們中的首領人物。張維是華的同鄉又是金陵大學同學,是華的堅定支持者和追隨者。陳惘子也是華的同鄉、小學同學,原是安徽大學學生,因領導學生運動被學校當局開除後來到上海,當時的陳惘子已加入“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相信馬列主義。孫鳳海是徐州人,也算華的大同鄉,他出身貧苦,讀書不多,在舊軍隊中呆過幾年,練就了一手好槍法,為人性情剛直,疾惡如仇,頗有江湖豪俠之氣。自結識華克之後,決心追隨這位大哥幹一番轟轟烈的大事。他們誌同道合,患難與共。他們沒有固定職業,或者說他們都是職業革命者。隱居在這幢小樓上的唯一話題,就是商討如何反對蔣介石的新軍閥統治,尋找救國救民之路。他們相約,隻要是能夠打倒蔣介石,什麼事情都在所不惜,奮不顧身去做。

期間,除了張維、陳惘子、孫鳳海等一些熱血青年外,華克之還結識和聯絡了另外幾位誌同道合、肝膽相照、堅定的反蔣人物。其中有和眾多上層人物交往頗深的名士任庵,有追隨孫中山先生多年的老國民黨員李懷誠等。始終不肯與蔣介石合作被人稱為“暗殺大王”的王亞樵仍一如既往地支持華克之。任庵、李懷誠以及王亞樵這幾位都比華年歲大,閱曆深,交遊廣,他們在精神上和物質上都給了華克之以極大的支持和幫助。在此期間,華克之除了密謀刺殺蔣介石的計劃,還幫助共產黨做了很多好事。如,1931年,迫於南京政府的壓力,上海英法兩租界的印刷業一致統一不印刷親共的書籍。一旦發現工人偷印《紅旗》和其他親共刊物一律由高等法院依法懲處。上海地下黨認為,《紅旗》停刊,喉舌斷了,是一個很大的損失,指示陳惘子設法開一個印刷廠,繼續印刷《紅旗》等進步刊物。陳惘子找到華克之幫忙籌款,在華克之和王亞樵的努力下,印刷廠很快投入印刷,後來,由於工人不小心,被巡捕房抓到了印刷進步刊物的證據,工廠倒閉,不少工人被抓,華克之和他的朋友積極策劃營救,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除了幫上海的地下黨組織籌款,華克之還利用自己廣泛的社會交往,協助中共營救被捕的共產黨員、左翼人士。當時他的好友,宋子文的稅警總團長莫雄,就曾經幫助他保釋過不少進步學生、教師和革命者,致使莫雄受到上海市公安局長的警告。

華克之他們雖然隱居危樓,但是時刻關注時政。繼1930年12月蔣介石發動對紅軍的第一次“圍剿”之後,蔣介石又在1931年的4月和7月,調動五十萬兵力,向蘇區發動第二次、第三次“圍剿”,同時,在白區發動了文化“圍剿”。1931年1月,特務在上海捕殺了李偉森、柔石、胡也頻、殷夫、馮鏘等五位左翼作家。對於日本帝國主義,蔣介石卻一味地妥協,最終導致了“九?一八”事變。華克之他們再也按捺不住,有人提出要製造一點事端——如刺殺宋子文,斷蔣介石的財路,以警告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的囂張氣焰。這樣也可以檢驗一下自己的實際能力,達到演練的目的,為以後刺殺蔣介石做準備。

這個提議很快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並將行動的代號擬為“牛刀小試”。華克之被推舉為這次行動的領導者和現場總指揮。刺殺計劃確定之後,他們就開始了準備工作。他們先在火車站北站附近租了一間房子,為了掩人耳目,門口掛了一塊“河南省開封貿易公司貨棧”的牌子。經常以打算盤的聲音作為掩護,讓大家練習裝手槍、裝子彈。有時還故意在外麵叫喚:“家裏來貨嘍,到車站去。”

一天,他們經過偵查獲悉了宋子文從南京到達上海的準確時間和宋公館接站汽車的車型和車號,於是由華克之率張維、孫鳳海、陳鳳初、成誠、朱德興6人行動小組預先埋伏在火車站內。宋子文剛一下車,行動小組成員立即向宋開槍射擊。可惜煙幕彈施放早了一點,使目標變得模糊。結果,宋子文隻是屁股上挨了一槍,受傷未死。和宋子文在衣著、長相酷似的秘書唐某,卻中彈成了他的替死鬼。此次行動雖然失敗,但行動小組卻全部安全撤離了現場,也算達到了預演的目的。國民黨懸賞五萬,捉拿刺客,華克之他們卻安然無恙。

1933年11月,十九路軍將領發動“福建事變”,最後在福州宣布成立了福建人民政府,和南京蔣介石政府相抗衡。華克之、李懷誠、王亞樵都曾前往福州參與其事。華克之通過王亞樵介紹和李濟深多次接觸,向李積極獻計獻策,希望福建人民政府能夠聯合中共和其他進步力量把反蔣鬥爭不斷推向前進並取得勝利。對華克之來說,隻要能把蔣介石的獨裁統治推倒,他的奮鬥目標也就實現了,也許再也不必用刺殺方法去解決蔣的問題。蔣介石以大軍鎮壓,由於閩變未取得其他勢力支持,十九路軍內亦有不同意見,敵我實力懸殊終告失敗,最後十九路軍主力被中央軍擊潰,部分向中央軍投降。李、陳、蔣、蔡諸公隻得逃往香港躲避,華克之也不得不經香港重返上海。

1934年2月的一天,華克之、惘子、張維和孫鳳海又聚在一起,華克之介紹了“福州事件”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大家一致認為,蔣介石是中國革命的最大絆腳石。但是用別的方法在可以預期的時間內把蔣介石除掉已不大可能,唯一可取的就是馬上籌劃刺殺蔣介石的方案,尋找機會,行刺蔣介石。他們從中國古代的許多誌士仁人和英雄俠客們的身上繼承了那種傳統的個人英雄主義信念,早已抱定了“時日易喪,吾與汝偕亡”的決心。

實施刺蔣 遺憾失敗

為了刺殺成功,他們開始了準備工作。華克之、張維、孫鳳海首先研究了實現這次行動所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一是經濟問題。二是基地問題。三人一致認為,應將刺殺的地點選擇在南京,而且必須找到一個合法的公開身份在南京長期住下來。三是紀律問題。四是刺客問題。必須選擇最有可能一槍打死蔣介石的人,還要考慮保存實力。在行刺之前,刺客必須與所有的親友切斷聯係,以免親友受到牽連。

經過商量,他們決定辦一家通訊社,這樣可以解決基地問題。記者的身份,上可以與國家元首對坐,下可以與乞丐同流,可以教訓別人,可以妙筆生花,隻要不太放肆,不過於捕風捉影,隻消文章寫得流利,當局都願意接近,就有機會出入許多重要的能夠見到蔣的場合。經過多方努力,他們於1934年的年底前建立了一家名為“晨光通訊社”的合法新聞單位。華克之化名胡雲卿,以華僑富商身份任通訊社長,張維化名張玉華任總務編輯室主任,賀少茹化名賀坡光任通訊采訪主任,孫鳳海隻改一字,化名孫鳳鳴任記者。晨光通訊社很快在南京打開了工作局麵。

晨光社始終堅持中間偏右的立場。替當局捧場,力求避免肉麻,使右派看到滿意,左翼人士讀了也不反感。很快,南京的同行都知道這個社是南洋華僑的資本,其意識形態,多是帶有資本主義色彩,多是景仰孫中山先生,從不褻瀆蔣先生的尊嚴。他們又很巧妙地借助於同中央社的關係,自我炒作。很快,他們取得了國民黨國民政府、中央黨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中央政治大學、各部各廳、警察機關、衛戍司令部等重要機構的信任,取得了進出的證件,可以自由進出這些單位。

行刺的武器——需要一支性能極好的手槍,也早已準備妥當。經多次開會討論,華克之他們一致同意由槍法最佳的孫鳳鳴負責執行刺殺任務。為了更好地完成這項神聖的任務,孫鳳鳴一到南京就真正參加了新聞工作,全省心投入到工作去,以盡快進入新的角色。起初,在采訪中一些被訪者置之不理,甚至惡語中傷,他不能理解,經常抱怨。在眾人的勸說下,他不斷安慰自己,調解自己的情緒,很快掌握了采訪、撰稿的技巧,適應了新聞記者的生活方式,逐漸成為了社中棟梁。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他自己的不斷努力和同事的幫忙,僅僅一年半的時間,孫鳳鳴就能夠獨立進出各大機關,瀟灑自如地采寫新聞,交換資料,出席各種各樣的招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