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大貴族的弄權(8)(3 / 3)

公元前531年,繼吞並陳國之後,楚靈王將目光投向了楚國的另一個小兄弟——蔡國。自楚文王年代開始,蔡國就一直屈從於楚國的淫威,成為楚國的忠實附庸,楚王要打仗,蔡侯就出人出糧;楚王要會盟,蔡侯就打扮得光鮮亮麗前來參加。但是楚靈王顯然不滿足這樣的狀態,他希望蔡國和陳國一樣,幹脆並入楚國。這一年春天,楚靈王巡視申地,派人宣召蔡靈公前往。蔡靈公自然聽命,有人勸說道:“楚王貪婪而不講信義,早就垂涎於蔡國,現在請您前去,語言恭敬,禮物豐厚,其中必有陰謀,還是不要去的好。”

蔡靈公苦笑。他當然知道去有危險,但是如果不去的話,難道就不怕楚國興兵來討?最終還是去了,隻留下大子有守國。同年三月,楚靈王借宴飲之機,埋伏甲士,將蔡靈公抓了起來。同年四月,蔡靈公和同行的士大夫七十人全部被殺。與此同時,王子棄疾率領的楚國大軍包圍了蔡國的首都上蔡。

楚靈王入侵陳國,還勉強找了個“平亂”的借口;入侵蔡國,則是赤裸裸的侵略加背信棄義了。晉國人意識到,如果再對楚靈王的行為坐視不理,晉國這個霸主的臉就丟大了。在韓起的呼籲下,同年秋天,魯國的季孫意如、齊國的國弱、宋國的華弱、衛國的北宮佗、鄭國的罕虎及曹、杞等國大夫在衛國的厥憖(yìn,地名)舉行了會晤,主題是:重溫弭兵會盟誓詞,聲討個別國家的霸權主義。沒錯,僅僅是聲討。厥憖之會開了十幾天,沒有產生任何實質性的成果,最後決定由晉國派人到楚國去為蔡國求情,希望楚靈王放蔡國一馬。結果可想而知,楚靈王很幹脆地回複了一個“不”字,便將晉國使者打發走了。

倒是鄭國的子產有先見之明,他在送別前去參加會議的罕虎的時候就說:“蔡國已經無藥可救,您去也就是做做樣子,別太當一回事。蔡國小而不順服,楚國大而無仁德,這是上天將要拋棄蔡國,用它來填滿楚王的邪惡。等到楚王惡貫滿盈的時候,也就是他滅亡的時候。這個時間不會太長了,最多還有三年,楚王必定完蛋。”

同年十一月,上蔡陷落,大子有被俘。這位大子以區區一座孤城抵抗楚國大軍達半年之久,結局卻令人唏噓。楚靈王將他當作犧牲,用來祭祀岡山(蔡國境內名山)之神。以人為牲,無疑為他的殘暴之名又添上了一筆。申無宇悲歎道:“這是大大的不吉祥啊!祭祀有祭祀的規矩,即便是牲口也不能亂用,何況是諸侯?大王必定會為此後悔!”

楚靈王馬不停蹄,抓緊在陳、蔡等地修築城池,駐紮軍隊。蔡國現在也變成了蔡縣,滅蔡有功的王子棄疾被任命為蔡公。

關於王子棄疾,前麵已經介紹過,乃是楚共王的兒子,楚靈王的幼弟。楚共王沒有嫡長子,但是有寵愛的兒子五人,不知道應該立誰為繼承人,於是拜祭名山大川之神,將一雙玉璧埋在宗廟的院子裏,祈禱說:“正對著玉璧下拜的,就是神明喜愛的,立他為儲君。”然後叫兒子們進來拜祭祖先。結果楚康王兩腳跨在了玉璧上,楚靈王的胳膊放在了玉璧上,王子比和王子黑肱都離得很遠。隻有王子棄疾當時還小,被人抱進來,兩次下拜都正好壓在玉璧上。棄疾因此而得“當璧”之名,被視為楚靈王最強有力的潛在競爭者。但是楚靈王似乎並不在意,對王子棄疾一直寵信有加,多次委以重任,現在又將富庶的蔡縣托付給他,這暴君的心思,還真不是一般人能夠摸透的。

據說,王子棄疾上任之後,楚靈王曾經問申無宇:“你覺得棄疾當蔡公這件事如何?”申無宇的回答很巧妙:“知子莫如父,擇臣莫如君,您這樣安排當然好。隻不過,當年鄭莊公在櫟地築城來安置公子突,結果鄭昭公難以立足;齊桓公在穀地築城來安置管仲,到現在齊國還享受穀城的利益。這種事情是福是禍,還真是很難說。臣聽說,五種大人物不應安排在邊境,五種小人不應保留在朝廷。親近的人不在外,寄居的人不在內。現在棄疾這樣親近的人在外擔任大縣的縣公,然丹這樣的羈旅之臣卻在朝廷擔任右尹(然丹本為鄭國人,逃亡到楚國),您恐怕要有所提防!”

楚靈王不以為然:“楚國又不是隻有陳縣一座大城,有必要那麼擔心嗎?”

申無宇說:“鄭國有京城、櫟城,所以鄭昭公被趕下台;宋國有蕭城、亳城,所以公子遊被殺;齊國有葵丘,所以公孫無知送了命;衛國有蒲地、戚地,所以孫氏家族趕走了衛獻公。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內的大城眾多,對於國君來說並不見得是好事。樹枝太大,必然折斷;尾巴太大,難以搖擺(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您應該知道這個道理。”

申無宇話說得透徹,地方勢力太強大,國君的地位就會受威脅。楚靈王卻沒有放在心上,在他看來,穿封戌剛直,王子棄疾親近,用這兩個人來控製陳、蔡二縣,委實沒有什麼不放心的。退一萬步說,就算這二人有異心,以楚國之大,也絕非陳、蔡二縣可以動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