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隨訪調查結果。對2004年前解教的64名人員跟蹤隨訪情況統計:操守時間1個月的57人,操守率為89%;操守時間3個月的47人,操守率為73%;操守時間6個月的33人,操守率為52%;操守時間12個月的19人,操守率為30%;操守時間24個月的11人,操守率為28%。其中失去聯係的32名視為複吸。以上數據反映出:接受“三期九段戒治法”幹預的戒毒勞教人員在一定程度上操守率有所提高,但有50%的解教人員不知去向,也沒有人管,表明了如果對解教人員給予更多的後續照管,對他們保持良好的操守,成功率更高。
3.隨訪情況分析。解教人員在脫毒治療成功後,通常會因生物學或非生物學因素導致他們再次吸毒,徹底戒掉毒癮的吸毒者屈指可數。為此,“三期九段戒治法”充分分析導致複吸的相關因素,采取各種方法、措施,解決或減少這些因素的影響。正因為“三期九段戒治法”主要針對脫毒治療後引起的慢性稽延性戒斷症狀、軀體的其他疾病,吸毒有關的條件反射、繼續用藥的內驅力、心理失調、強迫使用毒品,不擇手段撈錢吃藥,習以為常說謊話、騙人等特征,開展分析,進行戒治,才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一是“三期九段戒治法”從逆向思維角度考慮條件反射,吸毒者日複一日地重複吸毒的簡單動作,以及毒品強大的正強化作用,使吸毒者形成與吸毒有關的條件反射。談到毒品,他們會不由自主的出現哈欠、流涕和不停地揉眼動作,甚至看到以前吸毒用的工具和吸毒的環境,都會觸景生情,出現條件反射的哈欠、流淚或周身不適顫抖等症狀,產生對毒品的強烈渴求感。
為此,“三期九段戒治法”引入脫敏技術,將之運用於解決他們長期存在的對毒品的條件反射問題。在“毒品考驗室”裏,將各種毒品和吸毒工具陳列出來,並營造出一種類似迪廳的虛幻場景,將戒毒勞教人員置身其中,讓他們去看毒品和吸毒用具,讓他們沉浸在毒品的想象空間裏,身臨其境感受吸毒帶來的刺激和虛幻境界,經過無數次的考驗,久而久之,就能達到一種弱化毒品帶來的感官刺激力。在調查中,幾個操守時間較長的典型個案就是接受係統脫敏治療後反映出生理特征的變化,由弱到強逐漸趨於穩定。
二是“三期九段戒治法”注重矯治戒毒勞教人員的行為習慣。他們在脫毒後的相當一段時間裏,其強迫性使用毒品的心理和行為依然存在。同時,某些不良行為和生活模式都會不同程度的存在。
為此,“三期九段戒治法”結合勞教工作的實際,並借鑒日頂村心理康複治療模式,加強對戒毒勞教人員的心理康複和行為矯治,有針對性地加大調整和恢複他們正常的心理和行為,使其逐步擺脫毒品的誘惑和困擾,增強抵禦毒品的信心。隨訪調查發現通過矯治他們的行為習慣,有利於改變他們強迫性使用毒品的心理和行為,有利於改變他們不良行為習慣和生活模式。
三是“三期九段戒治法”重在開展心理治療和心理輔導。戒毒勞教人員因長期使用毒品,出現心理失調,表現為人格異常、情感障礙和思維混亂,僅以思想教育對戒毒勞教人員不起多大作用,很難使其從內心深處徹底擺脫毒品的困擾。同時,戒毒勞教人員存在的焦慮和反應性抑製症不能很好地得到緩解,也很容易導致其複吸行為。
為此,在“三期九段戒治法”的心理康複中,對他們進行了規範的、專業的心理治療和心理輔導。在保持操守典型個案中,反饋出列舉的4名解教人員在勞教所裏接受過不同程度的心理治療和心理輔導,而且在接受治療和輔導後還加速了他們的改變。
四是“三期九段戒治法”致力於解決導致複吸的社會因素。古人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脫毒治療後,如果不能斷絕與“粉友”的聯係,很容易重操舊業。
為此,“三期九段戒治法”在社會適應期中,探索出了勞教戒毒的後續照管模式——“回歸家園”,就是致力於解決導致複吸的社會因素。
在調查隨訪中,仍保持良好操守的11名解教人員都有穩定的工作,擺脫了以前的圈子,都能很好地自我調節情緒和生活節奏,同時家人竭盡全力給予勉勵和幫助,相互之間建立了信任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