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爭訟掌故
晏子論罪
齊景公酷愛打獵,非常喜歡喂養扣抓野兔的老鷹。燭鄒不當心,讓一隻老鷹逃走了。景公知道了便大發雷霆,命令將燭鄒推出去斬首。晏子走上堂,對景公說:“燭鄒有三大罪狀,哪能這麼輕易就殺了?待我公布他的罪狀再處死吧 ”景公點頭同意了。晏子指著燭鄒的鼻子,數說道:“燭鄒,你為君主養鳥,卻讓鳥逃走,這是第一條罪狀;你使得國君為了鳥的緣故而要殺人,這是第二條罪狀;把你殺了,讓天下諸侯都知道國君重鳥輕士,這是你的第三條罪狀 好啦,國君,請處死他吧 ”景公臉紅了半天,才說“不用殺了,我聽懂你的話了。”
晏子的進諫方式非常巧妙。表麵上他在數落燭鄒的罪狀,實際上是在批評齊景公的重鳥輕士,並指出它的弊端。這樣,他既收到了批評的效果,又不會因直接勸諫而使君王難堪,可謂聲東擊西,一箭雙雕。可見,在進行批評的時候,既要觀點正確,又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有時,間接的批評比直接的批評要來得有效。
私恩與公法
漢順帝某年,蘇章被任命為冀州刺史。他在審理積案的時候,發現有一個大貪汙行賄犯清河太守,正是他以前最要好的朋友。一天晚上,蘇章備下酒菜,請來那位老朋友。兩入一邊喝酒,一邊暢敘舊情,十分歡樂。這位清河太守的心裏,原來是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摸不透蘇章對自己犯罪采取什麼態度,這下好像石頭落了地,他長噓一口氣,得意地說“人家頭上隻有一頂青天,獨獨我頭上有兩頂青天啊 ”蘇章正色說:“今晚我蘇孺文請你喝酒,是聊盡私人舊誼;明天冀州刺史開堂審案,卻是執行公理手法。”
第二天,蘇章正式開堂,對這個清河太守審判正法。
從這則掌故裏,人們可看到清官和貪官兩種不同的臉譜。作為老朋友,當然無妨杯酒言歡,可一個得意忘形,自幸身免,暴露出逢迎拍馬的官場醜態;另一個則鐵麵無私,執法如山,表示了一秉大公的嚴正立場,在官官相護、營私舞弊成風的封建社會,後者精神還是很可貴的。誰說“貪官比清官好”,像蘇章這樣的清官,就是值得讚揚。
鼠屎斷案
三國吳主孫亮喜愛吃生梅子,吩咐太監去庫房裏取來蜂蜜漬梅。孫亮津津有味地吃著,忽然在蜜中發現了一顆老鼠屎,大家都嚇得麵麵相覷。太監連忙跪下奏道:“這一定是庫吏瀆職所致,請陛下治罪。”
庫吏被召到堂上。孫亮問他:“剛才太監是從你手上取蜜的嗎?”庫吏戰戰兢兢地回答:“蜜是臣下交給他的,但給他時並沒有鼠屎。”
“胡說 ”太監指著庫吏鼻子,“鼠屎早就在蜜裏了,這是你欺君罔上 ”
太監一口咬定是庫吏幹的,庫吏死不承認,說是太監放的。兩人在堂上爭執不下。
侍中官刁玄和張邠出列奏道:“太監和庫吏言語不同,難以決疑,不如押進監獄,一同治罪。”
孫亮環視眾人,說:“這個容易知道。”馬上吩咐衛兵當眾削開鼠屎。大家定睛看去,隻見鼠屎外麵沾著蜜汁,裏麵卻是幹燥的。孫亮哈哈笑著說:“要是先在蜜中,裏外都應浸濕而今外濕裏燥,顯見是剛才放進去的。這一定是太監幹的事 ”
太監嚇得渾身哆嗦,連忙撲通一聲跪下,磕頭求饒,左右的人也感到十分吃驚。
這是古代的一個小掌故。削開一粒鼠屎,由燥濕來判斷案情,道理很簡單,但是想到采用這個方法,卻需要有一種注重做法的作風。侍中刁玄和張鄰就頭腦簡單生硬,對人不負責任,主張把兩人一起投入監獄了事。假如孫亮也同他們一樣,則一件冤案就造成了。故事告訴我們:隻有深入研究,對各種現象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才能見微知著,察暗圖明,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搞清楚的。
縣令的誓聯
有個縣令剛剛上任,為了表明自己為民父母,廉潔公正,就請來匠人,用上好木料製作了兩幅燙金誓聯,懸掛在衙門兩邊,上聯寫道:“得一文,天誅地滅。”下聯寫道:“徇一情,男盜女娼。”百姓等見了這兩幅誓聯,都高興地說:“可好啦,總算盼來了清官 ”
誰知道,任職不久,上衙門來營私賄賂的人絡繹不絕,凡有金銀絲帛,這個縣太爺無不一一收下;土豪劣紳欺壓百姓,犯了罪惡,請他徇情枉法,他也無不一一答應,全縣搞得天昏地暗。有人看不下去了,對他說:“老爺忘記自己掛的誓聯了嗎?”縣令拈著鼠須,不動聲色地說“我倒是確實按誓聯辦的哩,你沒看見,我所得的並非隻有一文錢,我所徇的情也不止一件吧。”
這個縣令實在厚顏無恥,明明貪贓枉法,還要賭咒發誓,搞一幅對聯裝潢門麵。他這幅誓聯看起來冠冕堂皇,但妙在可以作兩種詮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原是他的拿手好戲。這個掌故實際上是封建社會官場現形記的縮影。
關木匠
關木匠名廷福,從小與工匠在一起,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王氏家族有個傭人病死,傭人家中也是大族,唆使傭人的兒子作證,告氏到官府。廷福正拿著斧頭鑿子,為人蓋房子回來,聽到這件事竟連夜人城。到了早晨,廷福私下叫傭人的兒子去喝酒,把他帶出城,走了大約四五裏,再次與他喝酒。傭人的兒子醉了,晚上就睡在破廟裏。這天午後,縣官審訊兩家的官司,傭人出庭時找不到傭人的兒子。縣官說:“你們在訴狀中說有傭人的兒子可以作證,如今在什麼地方?”傭人無法回答。縣宮認為他們欺騙自己,反而因此得罪。第二天,傭人兒子回來,案子已經判定,他來也沒有用了。知道這件事是關廷福做的,王氏家族非常感激他,鄉裏方才知道有關廷福這個人。
一個姓霍的人家和一個姓周的人家,他們這兩家為一塊田發生激烈的爭鬥,麥子成熟的時候,周家就找了幾十個身強力壯的人前去收割。周家的人帶齊了刀棍,在整個田野間橫衝直撞。霍家正在窘迫危困的時候,廷福為人伐木回來,路過看見,心中不平,大為憤怒,拿起手中的斧頭砍向周家的人。周家的人都逃跑,當場殺死他們的一個領頭人。霍家害怕,知道周家一定會告封官府,料想廷福將會逃走,自己要單獨承擔殺人的罪名,就急忙叫他來喝酒。廷福來後,霍家把門鎖上,廷福笑著說:“我為您打抱不平,殺死了人,我自會承擔罪名,假若逃走,就不是男子漢。”周家果然把霍家告到官府,沒有牽涉到廷福。縣官審訊兩家的官司,廷福從一旁走出來說:“殺人的是我關廷福。周家強霍家弱,廷福一時抱不平,提起斧頭殺死人。大丈夫自己殺人自己擔當,怎麼能把禍推給平常人,霍家沒有罪 ”縣官讚賞他的勇敢豪俠,對他有憐惜之心,授意他把殺人的主謀推割霍家頭上。廷福不肯改變他的供詞,縣官沒有辦法,隻能按照法律定他的罪。每年複審,上級官員都懷疑這件案子,總共經過十幾次審訊,廷福始終不改變供詞,最後死在監獄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