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商道掌故(2 / 3)

“童叟無欺”意思是不可欺騙愚弱的老人和孩子。

商人若能做得到童叟無欺,用如火般的熱情對待每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那他所售賣出去的就不僅僅是商品了,而是良心 始終以善待自己的方式善待他人,不斤斤計較對方給你的回報,你的誠懇就是最好的廣告招牌。

“南京城,沈一半”

明朝建立時,沈萬三已有良田萬頃、店鋪千間,真是金如山積、富跨海內。相傳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時,定都南京。他嫌南京舊城太小,準備將京城擴建重修。無奈當時戰亂初平,國庫空虛,工程無法展開。沈萬三聽說後,慷慨解囊,獨自承擔了擴城費用的一半,南京城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和氣勢。於是便有了“南京城,沈一半”的說法。

沈萬三原以為剛建立的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就以為很了不起了。所以,他對朱元璋收他重稅每畝九鬥三長的律令甚為不滿,耿耿於懷。有一次沈萬三仗著酒醉,居然口出狂言:“我沈家的家產子子孫孫都享受不盡,就是天上的玉帝,也比不上我呢 ”沒想到,就為這句話,竟惹怒了朱元璋。又有一說,明太祖深恐“民富敵國”而怒欲殺之。總之,朱元璋借口沈萬三在修築蘇州街道時,以茅山時為街石,存有謀反之心,便要將他殺掉,後來經馬皇後勸諫,才改將他流放到雲南,家產充公。沈萬三無法再撈取名聲與富貴了。

富跨海內的沈萬三,在朱元璋定都南京時,慷慨解囊,他在新的商路上的大打點,是想撈取名聲與富貴的輝煌。他坦言:“我沈家的家產子子孫孫都享受不盡,就是天上玉帝也比不上我呢 ”殊料,沈老板此語,正犯了“富不顛狂”的商家大忌。

況且,商家最忌露財。例如晉商孫北溟就說過:理天下之財,取天下之利,就是參透了這個“藏”字。藏智,藏巧,藏富,藏鋒,藏大手段、大器局。不講一個藏字,那氣勢還了得?不光會嚇跑天下人,招妒天下人,恐怕朝廷也不會見容於我們。

沈萬三在商道上的失敗,也正是口無遮攔,不善於“藏”字的失敗。

無心插柳柳成蔭

胡雪岩,名光墉,生於1823年(清道光三年),卒於1885年。小名順官,字雪岩,祖籍安徽績溪,出生於杭州。

有一天,胡雪岩在路上碰上了王有齡,見有機會,便邀請王有齡至一小飯館喝酒,酒過三巡,胡雪岩說:“王兄,我心裏有個疙瘩。我看你不像平庸的人,何以天天無所事事,不去做點事兒?”

王有齡說:“做什麼事兒不需要點本錢?”

胡雪岩說:“本錢不在大,有你一副好氣質就可以了。”

王有齡見有人誇獎他,說的也是實在話,一來二去,就將自己的難處說了,原來王有齡的父親在世之日已經給他捐了個“鹽大使”,隻是父親死後,家道中落,沒有錢去打點上麵的頭頭腦腦,所以至今仍然沒有補缺。

王有齡也算性情中人,這些話原本是不足與外人說的,你想,要是人家能幫你倒好說,要是不能幫你,你豈不是白說,反而遭人輕視,胡雪岩這回還真的幫上了他,將他從別處收來的500兩銀子,悉數借給了王有齡;叫他趕快北上進京去打點,好補上空缺。

王有齡一路官運亨通,飲水思源,對胡雪岩是感激不盡。從各方麵都給他提供方便,初在海運局時,即委胡雪岩以僚屬,惟命是從。後來,黃宗漢又保舉王有齡為糧台,因為為官有功又保為知府,接著又由杭州知府升道員。不出幾年,連連晉升,就做到了浙江巡撫,在王有齡升為巡撫之時,胡雪岩已經為自己捐了官,於是王有齡就委任他接管糧台。這裏麵的油水多多,胡雪岩自然是吃了不少好處,王有齡還以浙江巡撫的名義下命令:“凡解餉者必由胡雪岩彙兌,否則不納”。這樣,胡雪岩幾乎掌握了浙江大半的戰時財經。他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很快就聚斂了一大筆錢財。

胡雪岩傾力資助一個被眾人視為落魄無用的王有齡,據說他為此將自己在錢莊的前途毀於一旦。但這正是他的明智之舉。日後他的發跡也緣於此。因此,在清朝有句民諺:“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

這則掌故還告訴我們,樂善好施是商路上的機緣。為富不仁,那是沒參透富貴多在天命上。大凡參透者,當有“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奇跡出現。

富商借牛

從前,有一個富商目不識字,卻最喜歡搖頭擺尾,自附風雅。有一次,富商正在堂屋裏陪客,有人送進來一張借柬,向富翁借一條水牛去耕田。富商拆開借柬,口中念念有詞地看了一遍,隨後對借客點點頭說:“知道了,你小待片刻,等一下我親自來好了。”旁邊的人聽了,都捂著嘴暗暗好笑。

這則掌故是挖苦沒文化的商人的。21世紀的商人也應當有點知識。像這樣的人,即便有時能蒙混過去,但總也有露馬腳的時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智)也”,應該說這才是一個商人真正聰明應守的信條。不過,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商人不是大學教授,商人必須要有自己特殊的知識結構,否則那還不如去搞學計算了,商場畢竟不是書本那麼簡單。那麼,作為一個商人,需要哪些知識結構才算合理呢?企業家不應是一個專家,應該是一個雜家。企業家的知識結構是什麼,一句話:“外行聽起來很內行,內行聽起來不外行”,做到這些,其知識結構就夠了。

掌櫃王盛林

山西榆次常家天亨玉掌櫃王盛林(汝陽人),在東家發生破產還債需抽回天亨玉資本時,向其“相與”大盛魁借銀三四萬兩,讓東家將資本利潤全部抽走,天亨玉毫無資本,全賴借款支撐,改組為天亨永遠,照常營業,未發生倒閉,全憑了王盛林的人格信用。1929年大盛魁危機時,王掌櫃派人送去萬塊銀元,同事們堅決拒絕,認為此款無法歸還,王正色道:“假如20年前沒有大盛魁的維持,天亨玉早完了,哪裏還有天亨永遠呢?”

這則掌故,是說山西商人篤信“和氣生財”,重視與社會各方的和諧,尤其在同業往來中既保持平常競爭,又保持相互支持和關照。在晉商中,相互指友好的同行為“相與”,凡是“相與”,必須善始善終,同舟共濟。他們不亂交友,隻有經過了解,認為可以共事,才與之銀錢來往,否則婉言謝絕。既是“相與”,必竭力維持,即使無利可圖,也不中途絕交。

與時俱進

山西省太穀縣廣升藥店的前身是廣盛藥鋪,約創辦於明代嘉靖年間。廣盛藥鋪原是到太穀縣行醫的某大夫開辦,後被當地地主社氏所侵吞。清朝嘉慶年間,改組,新增姚聚等人人股,藥店遂更名為廣升(聚記)藥店。廣升藥店出售的自製中成藥龜齡集和定坤丹。

這兩種藥原來都是宮廷藥品。據說龜齡集是明代方士向嘉靖皇帝朱厚熄進獻的一種長生不老藥,後由方士陶仲文的義子太穀縣陶某將配方抄出,又經太穀藥鋪修改定名為“龜齡集”,從此流傳於世。當然,說此藥能長生不老純屬方士騙人。但此藥確有增進人體新陳代謝,調整各部機能,加強血液循環,滋陽補腎作用,尤對年老體虛者療效良好。定坤丹是專治婦女經血不調的中成藥。清朝宮女一般是15歲入宮,25歲才能出宮婚配。長期的宮禁生活,使大多數宮女精神憂鬱,體力虛弱,身患經血不調之症。乾隆四年(1739),太醫院集全國名醫修(《醫宗金鑒》,同時擬出治療宮女經血不調的藥方,即定坤丹。但因此藥方不能外傳,故《醫宗金鑒》未收入。後來,太穀籍監察禦史孫某,因母病從太醫院抄出此方。從此,定坤丹也流傳於世。傳說,鹹豐二年(1853),太平天國派軍北伐時,天王洪秀全曾命北伐軍攻占山西後,要保護好生產龜齡集和定坤丹的太穀廣升藥店。後來,北伐軍因孤軍作戰失敗,天王關於保護好太穀廣升藥店的命令雖未能實行,但由此可見,廣升藥店出售的龜齡集和定坤丹影響之深遠。

廣升(聚記)藥店從嘉慶年間改組後,到光緒初年是它的迅速發展時期。當時,漢口是川廣藥材的集散中心,懷慶(今河南沁陽)是生地、山藥等藥材的主要產區,廣州是中西藥品的進出岸。廣升(聚記)藥店先後在漢口、懷慶、祁州(今河北安國)、禹州(今河南禹縣)、廣州等地設立了分店。同時,自製銷售的丸散膏丹也發展到10多種,如治霍亂的“麝雄丸”、治時疫的“玉樞丹”等均負盛名,銷售頗佳。至於龜齡集、定坤丹則更是該店生財的靈丹妙藥,盡管這兩種藥當時產量較低,龜齡集年產僅500瓶,定坤丹年產僅300盒,但因價格奇昂,每瓶(盒)平均需銀2兩左右,使該店收益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