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女強人,沒有女人想做女強人,別想著把女孩子培養成女強人。
——英國首相布萊爾夫人謝麗
在“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論調中長大的上一代父母,教育女兒的時候通常都要求女兒為別人帶來快樂和幸福,那麼女兒以後就是成功的,就是幸福的。
華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女性,在事業上風風火火,用“叱吒風雲”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不到29歲,就建立了自己的企業,之後,事業更是風生水起。可是與其事業的蒸蒸日上相比,她的生活卻每況愈下,開始還有幾個護花使者圍在周圍,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都紛紛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她一邊咒罵著這些人的薄情寡義,一邊又對平常人所謂的天倫之樂充滿了敵視,因此,一直蹉跎到38歲,仍然單身。她自己也變得越來越喜歡抱怨,總是覺得所有的人都對她充滿了敵意,她自己沒有意識到,她已經變成了一塊冷冰冰的固體,說話聲音高八度,一切女性的特征均不明顯,日常衣著打扮趨於中性,成了比男人更顯雄性的怪胎。
正當華娟對自己的現狀感到苦悶時,有一天她在自己的博客上看到了一個特殊的留言,讓她深受刺激。
那是一位母親的留言,她說自己的女兒有一天突然跟她說:“媽媽,我覺得我的個性太要強,到現在我還不會撒嬌,都怨你們小時候把我當男孩子養,讓我現在養成了遇事後第一反應不是依靠別人而是想自己該怎麼去解決的習慣。”
這位母親的女兒說出了華娟的心裏話,她忽然發現,自己就是一個個性極強、不會撒嬌、不會求助的人,尤其是對身邊的人總是充滿了敵視。華娟覺得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審視一下周圍的男人和女人了。
一種錯誤的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可能就是一種不幸。前車之鑒,父母在教育女兒的時候,可以要求女兒獨立,但一定不要以培養女強人為目的。女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是被人愛的,被人疼的,因此,她的荷爾蒙才讓她用關係來編織自己的世界。
女強人是一個極端,事事依賴別人也是一個極端,那麼父母該怎麼辦呢?
第一,讓孩子學會自助,更要讓孩子學會求助
求助別人並不是學會依賴,因為在一個團隊裏,求助很多時候是建立在幫助別人的基礎上的,隻有你能夠幫助別人,在你向別人發出求救信號的時候,別人才會幫助你,這才應該是女孩的關係學。女孩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既豐富了關係,同時也積累了經驗,不至於形成依賴性格。
第二,父母要注意做女孩子最後的庇護者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當你的女兒正處於困難時期,當她再也無法忍受、筋疲力盡無法繼續佯裝堅強之時,她需要一個藏身之所,如果此時她沒有庇護所,那麼一方麵她會很受傷,另一方麵她或許會變得很堅強,但是卻是一種危險的堅強,一種帶有攻擊性的堅強。因此,父母要成為女孩最後的庇護者。
在沒有壓力的尋常時間裏,找個機會開誠布公地告訴女兒,在她需要的時候,家永遠是她最後的庇護所。在這裏,她可以展示真實的自我;在這裏——至少在很短的一段時間,沒有人要她負責任,她可以被無條件地接受;在這裏,她可以真正放鬆下來,有人願意暫時分擔她一時的負擔,讓她得到解脫,是她堅強的後盾。這樣女孩子就會感到安心,就能安然地整理關係。
當然,為女兒提供庇護,並不意味著你永遠對那些已經發現的有問題的行為視而不見、不理不睬,而是要給她以安慰,給她以力量,讓她安心地去解決出現的問題。
第三,一定要培養女兒女性的氣質
無論你的女兒將來取得多麼輝煌的成就,做一個優雅的女人都會使她終身受益。做媽媽的要教會女兒穿衣服,培養氣質,讓孩子學會欣賞什麼是美。這樣說並不是讓孩子講吃講穿,追品牌,而是要她懂一點服飾文化,學會穿衣服的品位。有很多教育家反對把女孩子做中性打扮,認為那樣可能在某些程度上影響女孩子的女性心理健康。
這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女人不自立人家瞧不起,太堅強了又會被認為是沒有女人味。女孩子獨立並沒有什麼錯,但女人不要事事逞強,要學會求助,要適當地表現出女性柔弱的一麵。
專家給父母的教子建議
一個女孩子,應該有幹練的氣質,但不要有強硬的態度,應該有高強的能力,但不要有凡事隻求一人頂的霸氣,太強硬的女人一生都會很累很辛苦。因此,父母在培養女兒的時候要注意時時刻刻能做孩子的庇護者,在孩子感到難以承擔的時候,你可以不用幫助她做什麼,但是一定要與她保持親近,給她安全感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