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曆史的詭計——經典謀略中的心理戰(3)(3 / 3)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到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騎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司馬懿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麵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麵也有一個書童,手裏拿著拂塵。城門裏外,二十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令後軍充做前軍,前軍充做後軍撤退。他的二兒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裏麵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 文聘巧設空城計

關於空城計,曆史上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空城計乃是魏文帝手下的大將文聘所施,與諸葛亮並無關係。

文聘,字仲業,南陽郡宛縣人,早年投在荊州劉表麾下。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劉表乘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聚而無暇南顧的機會,先後兼並了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擁有全部荊州之地,帶甲兵十餘萬,控製著南北樞紐和兵家要地。劉表手下有將才,如黃祖做過江夏太守,曾擊退東吳孫策的進攻。而文聘也是劉表麾下的大將,他的職責主要是在荊州北邊負責軍事防禦。文聘作為大將,不僅能征善戰,而且做事負責,對劉表非常忠誠。可惜劉表隻會消極地保境守城,對兒子劉琦和劉琮的繼承問題未能妥善解決,終於留下禍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征荊州,劉表病死,劉琮投降時叫文聘一起去,但文聘不去,說是沒有盡職保全荊州,隻有待罪而已。後來曹操和文聘見麵,問他為什麼不早早歸降,他回答慷慨,不卑不亢,曹操厚禮相待,誇他是忠臣。

曹操攻下荊州後,重要的江夏太守一職就由文聘擔任,並賜爵關內侯,文聘因和樂進一起在尋口攻關羽有功,晉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曹操為魏文帝,文聘晉爵長安安鄉侯,後又因軍功升為後將軍,封新野侯。文聘鎮守江夏一帶,深感責任重大,不敢怠慢。

有一次,孫權親自領精兵五萬突然進攻文聘防線。正值當時連降大雨數日,城柵都已經被雨水衝壞了,石陽的守軍不知道孫權已經兵臨城下,還在田間勞作來不及趕回。這樣出戰肯定不行,堅守也無法做到,怎麼辦?文聘不愧為智勇雙全的大將,他急中生智,當即命令城裏所有人都隱藏起來,不讓東吳兵看見,自己則索性在房間裏臥睡不起。果然,這一切引起了孫權的懷疑,孫權對部眾說:“北方人都說文聘是忠臣,所以才把重要之地交給他,如今我軍到來,他卻毫無動靜,這樣看來,即使沒有深謀密計,也一定會有外援襲我。”於是孫權不攻自退。孫權撤退不久,文聘就馬上組織兵馬反擊,他派數百輕騎追擊孫權,還在孫權歸途中布下伏兵,並令士兵擊鼓大聲喧嘩,故作疑兵。孫權大驚不已,不敢戀戰,率軍惶恐而退。

文聘鎮守江夏幾十年,威震敵國。他死後,諡為壯侯。

◎ 叔詹智擺空城計

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過使用空城計的成功戰例。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後,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息媯。他用各種方法去討好,息媯仍無動於衷。於是他想建功立業,顯顯自己的能耐,以此討得息媯的歡心。公元前666年,公子元親率兵車六百乘,浩浩蕩蕩,攻打鄭國。楚國大軍一路連下數城,直逼鄭國國都。

鄭國國力較弱,都城內更是兵力空虛,無法抵擋楚軍的進犯。鄭國危在旦夕,群臣慌亂,有的主張納款請和,有的主張拚死一戰,有的主張固守待援。這幾種主張都難解鄭國之危。

上卿叔詹說:“請和與決戰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鄭國和齊國訂有盟約,而今鄭國有難,齊國會出兵相助。隻是空談固守,恐怕也很難守住。公子元伐鄭,實際上是想邀功圖名,討好文王夫人。他一定急於求成,又特別害怕失敗。我有一計,可退楚軍。”

鄭國按叔詹的計策,在城內作了安排:令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讓敵人看見一兵一卒;令店鋪照常開門營業,百姓往來如常,不準露一絲慌亂之色;大開城門,放下吊橋,擺出完全不設防的樣子。楚軍先鋒到達鄭國都城城下,見此情景,心裏起了懷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誘我中計?”於是不敢妄動,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趕到城下,也覺得好生奇怪。他率眾到城外高地炆望,見城中確實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鄭國的旌旗甲士。公子元認為其中有詐,不可貿然進攻,應先進城探聽虛實,於是按兵不動。這時,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信,已聯合魯、宋兩國發兵救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