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曆史的詭計——經典謀略中的心理戰(3)(2 / 3)

第三,進攻時,敵人無法抵禦,那是攻擊了敵人兵力空虛的地方;撤退時,敵人無法追擊,那是行動迅速敵人無法追上。所以我軍要交戰,敵人就算壘高牆挖深溝,也不得不出來與我軍交戰,這是因為我軍攻擊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處;我軍不想與敵軍交戰,雖然隻是在地上畫出界限權作防守,敵人也無法與我軍交戰,這是因為我已設法改變了敵軍進攻的方向。

第四,使敵軍處於暴露狀態而我軍處於隱蔽狀態,這樣我軍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敵軍兵力就不得不分散。如果敵我總兵力相當,我集中兵力於一點,而敵人分散為十處,我就是以十對一。這樣,在局部戰場上就出現我眾敵寡的態勢,在這種態勢下,我軍用力少而成功多。敵軍不知道我軍所預定的戰場在哪裏,就會處處分兵防備,防備的地方越多,能夠與我軍在特定的地點直接交戰的敵軍就越少。所以防備前方,則後方兵力不足,防備後方,則前方兵力不足,防備左方,則右方兵力不足,防備右方,則左方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防備,則所有的地方都兵力不足。兵力不足,是因為分兵防禦敵人;兵力充足,是由於迫使敵人分兵防禦我。

第五,既預知與敵人交戰的地點,又預知交戰的時間,即使行軍千裏也可以與敵人交戰。既不能預知與敵人交戰的地點,又不能預知交戰的時間,一旦倉促遇敵,就會左軍不能救右軍,右軍不能救左軍,前軍不能救後軍,後軍不能救前軍,何況遠的相距十裏,近的也有好幾裏呢。依我對吳國所作的分析,越國雖然兵多,但對他的勝利又有什麼幫助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創造的,敵人雖然兵多,卻可以使敵人無法有效地參加戰鬥。

第六,通過仔細分析可以判斷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得失;通過挑動敵人,可以了解敵方的活動規律;通過“示形”,可以弄清地形是否對敵有利;通過試探性進攻,可以探明敵方兵力布置的強弱多寡。所以,示形誘敵的方法運用得極其巧妙時,會一點兒破綻也沒有。到這種境地,即使隱藏得再深的間諜也不能探明我的虛實,智慧高超的敵手也想不出對付我的辦法。根據敵情采取製勝的策略,即使擺在眾人麵前,眾人也理解不了。人們都知道我克敵製勝的方法,卻不能知道我是怎樣運用這些方法製勝的。所以戰勝敵人的戰略戰術每次都是不一樣的,應適應敵情靈活運用。

第七,兵的形態就像水一樣,水流動時是避開高處流向低處,用兵取勝的關鍵是避開設防嚴密、實力強大的敵人而攻擊其薄弱環節;水根據地勢來決定流向,軍隊根據敵情采取製勝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方略,正如流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和去向,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沒有哪一個保持常勝;四季相繼,沒有哪一個固定不移;白天的時間有長有短,月亮有圓有缺。萬物皆處於流變狀態。

孫武在虛實篇裏提到了唯物辯證法中關於事物發展的觀點,認為事物的聯係不是存在於靜止狀態之中,而是存在於不斷地運動變化之中。虛實篇中“避實擊虛”的原則也被多次地應運於戰爭之中。

攻心術的可行性分析

如果說《孫子兵法》中的作者對敵人心理的研究和把握隻是兵法多種策略中的一種,那麼《三十六計》可以算是一部中國古代的心理學實踐教材。《三十六計》中的所有計策幾乎都是以人的心理弱點和思維定式為基礎的,《三十六計》中的計謀戰略,就是把心理學知識運用在現實中的計謀戰略。

空城計中的心理戰

孫武在《三十六計》中的空城計中說到:“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複奇。”其大意是:雖然兵力虛弱,但我故意把空虛的樣子顯示在敵人麵前,使敵人不知底細,懷疑我有實力。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采用這種計謀,會更加奇妙。

空城計是一個完全靠心理戰來發揮作用的計謀,在中國曆史上也有不少應用成功的戰例。

◎ 諸葛亮巧擺空城計

中國曆史上最為人所熟悉,也是最為經典的空城計的實施,當屬三國時期諸葛亮給司馬懿擺的空城計了。“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士人指點到今疑”讚美的就是這個典故。

這個傳奇的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三國時期,諳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隻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5000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隻剩2500名士兵在城裏。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叫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或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讓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則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