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黜王皇後的直接導火索是由王皇後的母親柳氏點燃的。柳氏目睹武氏受寵,皇後受到冷落,便從旁幫助女兒,以厭勝術詛咒武昭儀。自漢代巫蠱事件以後,以厭勝術詛咒宮人便是宮中的大忌。武昭儀及時得知這一情況,果斷地奏報高宗。於是,柳氏被逐出後宮,不許回來,中書令柳爽被貶為榮州刺史。這樣,王皇後被廢而立武昭儀為皇後的說法便甚囂塵上。朝廷因此而分成兩派,兩班人馬勢均力敵,各不相讓,高宗有些為難。實際上,要廢王立武,最關鍵的是在反對派的四人:太尉長孫無忌、右仆射褚遂良、中書令來濟、侍中韓瑗。於是,高宗李治和武昭儀決定試探試探,籠絡首要人物長孫無忌,看是否奏效,結果不歡而散。
長孫無忌等不想妥協,高宗李治和武昭儀騎虎難下,便隻好攤牌。李治在內殿召見長孫無忌、褚遂良、於誌寧、李炆四位元老。長孫無忌、褚遂良、於誌寧奉召入殿,李炆稱病不至。褚遂良搬出先帝“沒有大的錯,不要廢了她”的遺言。先皇的遺音在耳,李治當然不宜當著輔臣出言不遜。第二天,李治又召元老商談。反武派前赴後繼,來勢洶洶。雙方鬧得不可開交。奇怪的是,元老派中隻有李炆始終一言不發。李治覺得有些蹊蹺,便召見詢問。李炆回答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問外人?”李治驚詫之下,立即恍然大悟。武昭儀也茅塞頓開,馬上吩咐許敬宗對外放話: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子,都想換個妻子,更何況天子想要另立皇後?難道這也要他人妄議?
形勢急轉直下,褚遂良被貶出京師,發往譚州。接著,李治下詔,以王皇後、蕭淑妃謀行鴆毒(謀殺武昭儀的女嬰,女嬰後被追封為安定公主),廢為庶人。擁武派乘機紛紛上書,請求立武氏為後。於是,李治頒下詔書,立武氏為皇後。
永徽六年十一月,高宗李治臨朝,命李炆、於誌寧為冊立皇後正、副使,奉璽綬進武昭儀為皇後。百官群僚、四夷酋長朝賀皇後於肅義門,山呼皇後千歲;內外命婦入謁。曆史上百官、命婦朝見皇後,自此而始。次年正月,太子李忠被廢,封梁王。武氏的長子李弘被冊封為太子。至此,武則天由才人而昭儀而皇後,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一切目的均已達到。但是,她並沒有因此而停下自己的腳步。
◎ 總攬朝政
武則天被立為皇後以後,地位日漸鞏固。武則天的青雲直上、步步登天,同時意味著與她爭寵的王氏、蕭氏的悲苦命運,她們驟然間滑向了沒有光明的無底深淵。王皇後、蕭淑妃被廢以後,囚禁在後宮的一間密室之中。密室四麵高牆,沒有門窗,隻有一扇小門上開了一個很小的孔,以通食器。門外有武氏派定的人看守。王氏、蕭氏困在其中,不見日月,終日隻有以淚洗麵,互訴悲苦。
一天,高宗李治想起了被廢的王皇後和曾經忘情恩愛的蕭淑妃,不知道她們情形如何,想去看看。內監引導高宗,來到密室,見門禁嚴錮,隻有一小孔進出飲食,李治不禁惻然心動,為之神傷。李治走近,大聲說:“皇後,良娣,沒事吧?你們在哪裏?”王皇後、蕭淑妃聽見是皇上的聲音,而且就在門外,二人喜出望外,泣不成聲,說:“我們是獲罪廢為婢女的人,哪裏還能有尊稱!”說罷,二人嗚咽流涕,又哽咽說:“陛下如果還念舊情,讓我們重見天日,請賜名這裏為回心院。”李治傷感之下,淚眼模糊,滿口答應。
武後立即得到了心腹的奏報,待高宗離去,馬上派人杖打王皇後、蕭淑妃各一百,直打得血肉模糊。然後,吩咐將二人的手腳剁去,將她們裝在酒甕中,恨恨地說:“讓這兩個老婦人骨醉!”幾天後,兩人被裝在甕中,眼睛血紅,依然沒死。武後便逼高宗下詔賜死。行刑官奉旨來到囚室,宣讀詔書。王皇後受詔說:“陛下萬歲,昭儀承恩侍候,我隻有死了!”到蕭淑妃前,蕭淑妃聽詔後破口大罵:“武媚你這狐媚東西,這等狠心!我死以後變成貓,你武氏變為鼠,我世世扼你的喉報仇!”武後得報蕭淑妃的這些咒語,心中畏懼,下令六宮不許養貓。
很長時間,武後常夢見王、蕭二人披頭散發,血淋淋地前來索命。武後大為驚恐,請巫祝解謝,移居蓬萊宮,但還是時常夢見二人,不久,便幹脆遷住洛陽,終生不回長安。為表達自己對二人的憎惡,武後下令改王氏為蟒氏,蕭氏為梟氏,中宗即位以後才恢複其姓。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十月,高宗李治目眩頭重,朝中文武百官的奏章,李治全部交給武則天裁決。武則天開始參與朝政。武則天天性聰明,頭腦十分敏銳,涉獵文史經傳,還擅長書法,因而極得高宗的寵愛。高宗天性柔弱,武則天辦事果斷,裁決政事有條不紊,高宗很滿意。
武則天開始還秉承高宗的旨意辦事理政。手握軍政大權以後,就作威作福,一意孤行。高宗想收回皇權控製朝政時,已經不可能了。高宗不勝憤怒,於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月密召西台侍郎上官儀草詔,要廢了皇後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