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男人和女人的遊戲——謀略與天性(2)(1 / 3)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太宗李世民病逝,太子李治即位,為唐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按照宮中慣例,新皇即位,先皇後宮中除三夫人、九嬪以外,其他的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女全部被送往感業寺為尼。於是,一大隊宮嬪美女,穿著黑色的喪服,踏上了通往感業寺的道路,踏上了一座沒有任何希望的活墳墓。武媚也置身在這黑色的隊伍之中,時年僅僅21歲,年華正茂。她的心中也是一片蕭瑟,萬般沉重。被打入感業寺的女尼都心如死灰,情感在無邊的寂寞中已漸漸麻木。隻有武媚是個例外,她還有希望,這個希望就是經常去廟裏上香的高宗李治。

◎ 二次入宮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五月,太宗的周年祭。高宗李治到太宗別廟上香,然後駕臨感業寺,與先皇太宗的才人武媚相擁而泣。這感人的一幕,很快傳遍京師。高宗王皇後知道得更快,也更為詳細。王皇後心中酸楚,但同時又暗喜,生出一計:利用武媚來打擊正得寵爭位的蕭淑妃。

王皇後出身於名門望族,王家與李唐皇室世代姻親。晉王李治繼李承乾為太子以後,王氏就升為太子妃,但王氏一直沒有生育。身處明爭暗鬥十分激烈的後宮,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硬傷,她心中不免有些緊張。最要命的是,極得李治寵愛的蕭氏生下了聰明可人的皇子許王李素節。李治登基以後,王氏被立為皇後,蕭良娣一躍而成為僅次於皇後的蕭淑妃。這樣,蕭淑妃就成了王皇後最大的威脅,也一直是她的一塊心病。天子在感業寺與女尼相擁,無疑是情深似海,不然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如果以此引來武媚與蕭淑妃抗衡,自己坐收漁利,豈不是一箭雙雕?

於是,就在高宗與武媚相擁而泣的幾天以後,武媚隻在感業寺待了十個月,便被王皇後神秘地接回宮中。李治得訊後大喜,寵幸武媚,日夜求歡。武媚寵冠後宮,蕭淑妃也隻有傷心落淚。

武媚回宮以後,表麵上對王皇後萬分感激,但不過是權宜之計。史書記載說:武才人工於心計,詭計無窮。最初,武媚謙辭卑躬地侍奉王皇後,王皇後十分高興,多次在皇帝跟前稱讚武才人,武才人很快晉升為昭儀。武媚屈尊降貴於王皇後,侍奉恭謹,是因為知道王皇後可被利用,於她有所求。天性憨厚的王皇後哪裏曉得武媚的厲害,不僅不加防範,反而對她讚譽有加,使她輕易地晉封昭儀。蕭淑妃是被壓下去了,可是王皇後卻不知道,她避開了蕭淑妃,卻把自己引入了一條更為凶險的道路。

武媚封昭儀時已替李治生下了兩個兒子。一個是皇五子李弘,生於永徽三年;一個是皇六子李賢,生於永徽五年。生下李賢以後,武媚便被封為昭儀。昭儀是九嬪中的第一位,在後宮中僅次於皇後、貴妃。當時隻有皇後,因而武昭儀便居於第二位。當武媚繼續受寵,兩位皇子繞膝嬉戲時,王皇後這才驚醒過來:蕭淑妃已經被完全打下去了,沒有什麼威脅,真正要命的威脅來自於令皇上沉迷的武昭儀。於是王皇後和蕭淑妃結成了同盟。

◎ 晉升皇後

然而,王皇後、蕭淑妃哪裏是武昭儀的對手?武昭儀雖然年輕,但在太宗的後宮中已經曆了八年的磨煉,目睹了後宮的一切,結識了許多密友。而且由於太宗獨寵女詩人、女才人徐惠,迫使武媚苦修經史,明白了許多曆史故事。這樣一個太宗時代的才人,有如此的經曆,自然比出身於太子宮中的王氏、蕭氏老練得多。

高宗對武昭儀寵愛不衰,並恩及武氏家族。他封武氏死去的父親為太原郡公,母親楊氏為太原郡君,並在長安城內賜給府邸一座,供武氏一家受用,其他人等也一一授予官職。武昭儀一方麵用媚術繼續迷惑李治,使他不能自拔,另一方麵暗結宮中上下人等,密察王、蕭兩人的行動,並巧妙地將王、蕭兩人對她的怨恨以及謾罵告訴李治。於是,高宗李治漸漸對王皇後不滿。

盡管在武則天命運改變的過程中,王皇後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帝王的後宮,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敵人。如果自己在宮中受寵,就會危機四伏,一旦發生些微小的變故,便會性命不保。如何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確保恩寵呢?唯一之途便是取皇後之位而代之,進而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武昭儀顧不了報恩報德的那一套了,不心狠手辣,就無法保住自己,成就大業。而高宗李治天性仁厚,沒有主見,易受他人影響和操縱,這是可以好好利用的。

很快,機會來了。武昭儀生下了一個女兒。女兒長得白白胖胖十分美可愛,深得李治的喜愛。這個時候,朝野差不多都知道,王皇後被廢勢在必然,隻是遲早而已。而武氏弄死自己的女兒並嫁罪於王皇後,便使王皇後被廢成為現實。這一場由後宮波及朝廷,牽涉後宮後族、妃嬪、宮女和朝廷眾多重臣的重大變故,真是血雨腥風、觸目驚心,而這一切都是由武昭儀從容不迫地一手導演的。她是這場爭鬥中唯一的受益者和勝利者。武昭儀親手弄死女兒的一幕,史家記得很清楚:武昭儀生下一個女兒,王皇後前去看望,一會兒離去。武昭儀偷偷將女兒弄死,放在被子下。皇帝來了武昭儀像沒事一樣,高高興興。武昭儀揭開被子,發現女兒死了,大驚著喝問侍女:“剛才誰來過?”侍女回答:“王皇後。”武昭儀大聲啼哭。皇帝不明真相,大怒說:“皇後殺死我的女兒,以前就常和昭儀過不去,如今又這樣!”從此以後,武昭儀日益得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