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曆史中的加減法 —— 一加一減得天下(2)(2 / 3)

總體來看,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作者通過以上的描述,把關羽塑造成了智謀和儒雅相濟、勇武達到了“出神入化”境界的英雄,這與小說中的張飛、馬超、黃忠、典韋、夏侯惇等人不可同日而語。

關於關羽為報昔日之恩,在華容道上放走曹操,小說稱其為“義重如山”,這件事值得我們琢磨。華容道義釋曹操,這是於史無證的,所以說,這又是羅貫中先生為關羽所做的一次美化活動。《三國誌·武帝紀》記載曹操赤壁敗亡後過華容道,與關羽並無關涉。《三國誌平話》雖然講到關羽在華容道攔截曹操,但也隻說在關羽麵前突然生起了大霧,什麼也看不見,曹操衝將過去,逃之夭夭,而不是被關羽放走的。可在小說裏,卻寫諸葛亮有意派遣關羽去守華容道,最後關羽放走了曹操,這就又是羅貫中先生對關羽的美化之筆了。

赤壁大戰時,諸葛亮從東吳那裏脫身回來,立刻調兵遣將,唯獨冷落了關羽。關羽按捺不住,主動請戰。諸葛亮賣關子說:“某本欲煩足下把守一個最緊要的隘口,怎奈有些違礙,不敢教去。”關羽問道:“為什麼不敢?”諸葛亮解釋說,曹操敗逃,必走華容道,而曹操過去“待足下甚厚”,你“誓以報之”,如果讓你守華容道,“必然放他過去,因此不敢教去”。這話激怒了關羽,他生性爭強好勝,當即寫下軍令狀,如果放了曹操,“願依軍法”。同時,關羽賭氣,也讓諸葛亮寫了一紙軍令狀,如果曹操不從華容道走,諸葛亮也要依軍法處置。諸葛亮的這一做法,連劉備都覺得不合適,說:“吾弟雲長,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隻恐端的放了。”他深知以關羽的性格和人品,肯定會放了曹操。

小說細致地描寫了關羽義釋曹操的過程。當曹操見到關羽的時候,一開始手足無措,說:“既到此處,隻得決一死戰!”還是軍師程昱清醒,提醒他:“某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淩弱;人有患難,必須救之,仁義播於天下。況丞相舊日有恩在彼處,何不親自告之,必脫此難矣。”這話的意思就是,關羽吃軟不吃硬,隻要懇求他,沒準兒就能說動他。於是曹操恭恭敬敬地對關羽說:“將軍別來無恙?”這是先跟關羽敘敘舊,套近乎。關羽心裏有愧,所以沒敢正麵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答非所問:“關某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曹操明明是他的敵人,可他不稱“操賊”,卻尊稱“丞相”,這不是先短了自己的誌氣嗎?

曹操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一聽這話有空兒可鑽,立刻乘虛而入,不軟不硬地懇求說:“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言為重。”所謂“昔日之言”,是指當日關羽辭別曹操時,兩次許下的諾言。一次是關羽留下一封信,說:“三思丞相之恩,深如滄海;返念故主之義,重若丘山。”你雖然對我恩情深厚,但我難以忘記劉備的舊義,所以不得不告別。但是,“尚有餘恩未報,候他日以死答之。”還有一次是曹操在送別關羽時,關羽又答應他:“久感丞相大恩,微勞不足補報。異日萍水相逢,別當酬之。”

不過,關羽還堅持,說:“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某曾解白馬之危以報之。今日奉命,豈敢為私乎?”我雖然欠你一個人情,但是早已替你斬顏良、誅文醜,解除了白馬之危,咱倆的賬已經兩清了,誰也不欠誰,你也別再求我什麼了。曹操一看,這買賣談得來,於是繼續討價還價。你不是說不欠我什麼嗎,其實欠得還多著呢:“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古之人,大丈夫處世必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者乎?”

當時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他自己也明白:“曹公知之,必懷痛恨,以我為無仁義之人。”如果曹操真的不留情麵,派遣大將追擊,關羽是逃不走的。但是曹操不記前仇,派張遼傳令給夏侯惇,把關羽放走,這樣關羽才得以安然脫險。

這時曹操往事重提,搞得關羽非常矛盾。小說在這裏描寫了一段關羽的心理活動:“雲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雲長思起五關斬將放他之恩,如何不動心?”於是他把馬頭勒回,與眾軍說:“四散擺開。”曹操便乘空與眾將一齊衝將過去。“雲長大喝一聲,眾皆下馬,拜哭於地。雲長不忍殺之。正猶豫中,張遼縱馬至。雲長見了,亦動故舊之心,長歎一聲,並皆放之。”

◎ 大意妄為·大事難成

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很容易發現,《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對於關羽的種種描述,有很多在曆史上是無據考尋的,有的甚至是作者把別人的事跡“強安”在了關羽的頭上,因此,對於關羽的評價,存在誤讀也在所難免。從加減法的角度來看,三國鼎立,來源於兩弱相加抗一強;曹魏稱霸,來源於兩弱相減成一強。

毫無疑問,諸葛亮在蜀漢的大業中成就的是一個“加”的作用,他苦心經營的“聯吳抗曹”也是“兩弱相加抗一強”的真實寫照。但是關羽在蜀漢大業中所起到的作用,卻遠遠不像曆史上給予他的英雄評價那麼簡單:過五關斬六將的快感遠遠不能彌補大意失荊州的痛感;而且辱吳,也為孫劉聯盟埋下了一個分裂因素。關羽在三國爭霸中所起到的“減”的作用,遠遠比他作為一個英雄,起到的“加”的作用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