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曆史中的加減法 —— 一加一減得天下(2)(3 / 3)

有人說,諸葛亮最怕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司馬懿,而是關羽。關羽作為本集團中的中堅力量,反而比敵對集團的中堅力量更可怕,這很耐人尋味。諸葛亮到底怕關羽什麼?作為千古名將,關羽的英勇和智慧毋庸置疑,但是,性格上的致命弱點,注定使關羽成為撞沉孫劉聯盟之船的“暗礁”,而聯吳抗曹,則是諸葛亮三國鼎立的根本大計,此計不成,蜀國難保。說到底,諸葛亮怕的是關羽不能搞好與東吳的關係,因為他深知關羽是那種識小義而未必明大義,盡小忠而可能害大忠的人。

中國史書上稱關羽“剛而自矜”、“性頗自負”。從自矜發展到自負,那確實是過頭了。關羽的這一性格特點,在小說裏表露無遺,很多人都看得很明白。比如諸葛亮就曾對劉備說:“雲長平生傲上而不忍下。”所謂“傲上而不忍下”,是說關羽自以為能力超人,雖然對劉備沒有特別表現出傲氣,但是對諸葛亮等上層的人則隨時表現他的傲氣;對待手下,關羽也不知有所體恤。關羽超人的力量和致命的弱點,都源於他與眾不同的高傲和自負。

關羽曾非常自豪地說:“天下英雄,聞吾之名,盡皆縮頸而奔。”大家一聽到我的名字,腦袋都縮到脖子裏頭,像烏龜一樣逃走了。關羽的名聲能起到嚇退敵兵的作用,而不用像張飛那樣在長阪橋大喝三聲。關羽名聲在外,可以先聲奪人。

像曹操這樣的英雄,早在“溫酒斬華雄”時就為關羽的勇猛所深深折服,一生都對他懷有崇敬之情。關羽死後,曹操感歎道:“關將軍真天神也!”因為關羽有這種過人的本領,所以他的高傲才是有本錢的高傲,他的高傲才是他真正個性的一種表現。關羽的這種高傲自負,使他勇往直前,智勇雙全,無人能敵,這是他的長處;但高傲的同時也造成他的短處,那就是過於高傲,過於自負,對自己的膽力和才能深信不疑,目空一切,總是瞧不起他人,與他人較勁兒。

比如,當劉備取得西川以後,封馬超為平西將軍。關羽聽到這個消息後,很不服氣,讓關平給劉備帶信兒,說自己要離開荊州,入西川和馬超比試高低。這時,諸葛亮寫信給關羽,著實誇獎他,說馬超雖然智勇雙全,不過隻能與張飛“並驅爭先”,而遠遠比不上關羽“絕倫逸群”。諸葛亮的話大大滿足了關羽的虛榮心,他甚至將諸葛亮的書信“遍示賓客”,說:“你們瞧,連諸葛亮都說我和別人不一樣!”

《三國誌》裏就寫道,關羽瞧不起黃忠,不願與老兵為伍。小說也寫道,還在關羽要取長沙的時候,諸葛亮就誇讚守將韓玄手下的一員大將黃忠,說他“雖然年近六旬,須發蒼白,使一口大刀,有萬夫不當之勇”,一再囑咐關羽“不可輕敵”。當時關羽脾氣火暴,一激就怒,聽完諸葛亮的話後賭氣說:“軍師何故長別人之銳氣,滅自己之威風?量一老革,何足道哉!”“老革”就是老兵。關羽根本瞧不起黃忠這個老兵,於是隻帶部下五百校刀手,前往長沙。結果第一天,關羽跟黃忠大戰一百合,不分勝負。第二天,兩人再次交鋒,鬥到五六十合,關羽使拖刀計,要砍黃忠,不料黃忠被戰馬前失,掀在地下,關羽放他一馬,讓他換馬再來廝殺。

關羽不殺黃忠,毛宗崗有一段誅心之論,非常透辟:“關公不殺黃忠,是好勝處,不是慈悲處,以為殺墮馬之人,不足為勇耳。”看來這仍然是關羽自恃其勇、爭強好勝的性格起了根本的作用。不管怎樣,關羽的舉動感動了黃忠。第三天再戰,不到三十合,黃忠詐敗,關羽趕來,黃忠想到昨天的不殺之恩,幾次弓箭虛拽,警醒關羽,關羽反而以為黃忠不會射,放心趕來。最後在吊橋上,黃忠搭箭開弓,正射到關羽盔纓根上,關羽這才明白,黃忠是報昨日不殺之恩,故意不射他,要不然他早就沒命了。為了這件事,韓玄要治黃忠死罪,幸虧魏延救了他,殺死韓玄,投奔關羽。

盡管如此,關羽始終沒能打贏黃忠,心裏一直有疙瘩。劉備稱王後,封“五虎將”,黃忠是其中之一。費詩奉命前來送官誥,關羽聽說後,很不服氣,說:“黃忠何等之人,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盡管關羽在“五虎將”中排名第一,但他仍不滿意,他覺得黃忠是個老兵,不能跟自己並列。

其實這時關羽已年近六十,也是個“老革”,黃忠比他大十歲左右。盡管已經在同一個陣營效力多年,關羽對黃忠的那股傲氣還一點兒也沒消除。幸虧費詩能言善辯,說:“漢中王與將軍有結義之恩,如同一體;將軍即漢中王,漢中王即將軍也,可與同休戚,共福禍,不宜計較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寡也。”這下關羽才恍然大悟,趕緊向費詩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