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春秋無義戰”,但《春秋》卻明確張揚“義”的觀念,講究褒貶。所以後人說:“孔子修《春秋》,亂臣賊子懼。”自從孔子修訂《春秋》以後,亂臣賊子一讀《春秋》就害怕,因為他們發現如果誰違背了倫理道德,曆史就會把他釘在恥辱柱上。關羽讀《春秋左氏傳》,不僅研習書中的兵法戰術,提高自身的軍事謀略,而且汲取其中的倫理教義。關羽“降漢不降曹”的觀點顯然跟讀書有關係,他之所以會在華容道上放走曹操,和他善於讀書大有關係。文人往往把道德準則看得很重,把當世人和後世人對自己的道德評價看得更重,他每做一件事情都會小心謹慎,考慮是否符合當下的道德評價規範。
道德的典範 智勇雙全是關羽外在的品質,而義重如山則是關羽內在的品質,後來關羽成了民間崇拜的神明,統治者封他為“義勇武安王”。“義”和“勇”二者缺一不可,而且“義”要在“勇”之前,而不是在“勇”之後。曆代的人們都能夠稱頌關羽,能夠對他像對神明一樣崇拜,和他這種“義”的道德品質密切相關。
從曆史上看,關羽對待劉備義重如山。他一生追隨劉備,即使在最危急的關頭,也從未變節,所以《三國誌·關羽傳》說他有“國士之風”。
既然是“國士之風”,關羽對劉備的“義”,就不是一般的兄弟之義,也不是一般的江湖朋友之義,而是一種兄弟之義、朋友之義外加君臣之義的綜合的“義”。在毛本《三國演義》中寫道,張遼曾問關羽:“吾兄與玄德交,比弟與兄交何如?”關羽回答說:“我與兄,朋友之交也;我與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又君臣也,豈可共論乎?”這確實指出了關羽尚義的特點。
還有一點,關羽尚義,不僅對劉備義重如山,對曹操也講義氣,這引起了後人的很多爭議。關羽與曹操的“惺惺惜惺惺”,應該說早在“溫酒斬華雄”的時候就建立起來了。但那還隻是“惺惺惜惺惺”的一種默契,談不上是真正的“知己”。關羽跟曹操能夠成為“知己”,那得從他“降曹”說起。
話說曹操分兵五路,前來攻取徐州。張飛打了敗仗,逃往硭碭山。劉備兵敗小沛,也投奔冀州袁紹去了。甘、糜二夫人陷於下邳,隻有關羽被圍困在城外土山上。這時曹操派張遼前來說降,關羽憤然大怒,說:“吾今雖處絕境,視死如歸!”這時他是準備“仗忠義而死”的。
張遼是個極高明的說客,勸他說,你要死了,就犯下三條罪,“豈不為萬世恥笑”?首先,你和劉備桃園結義,誓同生死,現在劉備逃走了,如果你死了,劉備怎麼能獨活呢?“誤主喪身”,這是第一罪。其次,劉備把兩位夫人托付給你,以為萬全之計,你總不能像張飛那樣不管不顧吧?如果你死了,兩位夫人怎麼辦?辜負劉備“倚托之重,實為不義”,這是第二罪。第三,你們兄弟三人在桃園結義的時候,共同發誓要輔助漢帝,如果你死了,誰來完成這一大業?你自己“成匹夫之勇,上負祖宗,下辱其主,安為義”?這是第三罪。
張遼所說的這三條,既不是站在曹操的立場上來說話,也不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場上來說話,而是站在關羽的立場上來說話,句句都替關羽考慮,所以特別中聽。關羽沒法反駁,隻能投降。但是作為投降的前提,關羽講了三個條件:第一條,“降漢不降曹”;第二條,保全兩位嫂嫂的性命,厚待她們;第三條,“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裏萬裏,便當辭去”。這三條都是很重要的道德準則:第一辨君臣之分,第二嚴男女之別,第三明兄弟之義。所以關羽斬釘截鐵地說:“三者缺一,斷然不肯降。”前兩個條件曹操一口就答應了。
但是他不太容易接受第三條,他說:“此事卻難從之。吾養關公何用?”但是張遼勸他:“劉玄德待雲長不過恩厚耳。丞相更施厚恩,以結其心,何憂雲長之不住也?”曹操覺得張遼說得對,於是答應了這三個條件,所以關羽投降了曹操。
小說中張遼的“其罪有三”和關羽的“約以三事”,都是向讀者說明關羽為什麼降曹,這樣就給關羽的降曹行為找到了理由和動機。後來關羽在曹營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則是寫他的“怎麼做”。比如,曹操贈給關羽異錦戰袍,關羽接受了,但把它穿在裏麵,外麵還用舊袍罩上。曹操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麼穿。關羽解釋道:“舊袍乃劉皇叔所賜,穿上如見兄顏,豈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之舊賜乎?”曹操不得不感歎:“真義士也。”曹操又贈他呂布所騎的赤兔馬,關羽非常高興地接受了,說:“吾知此馬日行千裏,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雖有千裏,可一日而見麵也。”曹操聽了非常驚訝,想來也有點兒後悔。關羽雖然受到曹操無微不至的關照,但心卻始終在劉備身上。後來,得知劉備在袁紹軍中,關羽毅然辭曹,護送二位嫂子,過五關,斬六將,千裏走單騎,追隨劉備而去。連曹操也不得不慨歎:“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也;來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正因為如此,後世史官稱關羽:“兩盡其忠,世稱義勇。”毛宗崗評關羽,也讚頌他:“堂堂正正,凜凜烈烈,皎若青天,明若白日。”(毛本《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