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曆史中的加減法 —— 一加一減得天下(1)(1 / 3)

中國曆史上的謀略,實際就是運用加減法的謀略,事物的興衰成敗,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這幾個要素之間是否做好了加減法。運用好加減法,成就千古大業;忽視加減法,注定要抱恨於曆史。

將加減法用在分析曆史事件中,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角度。從加減法的觀點來看,人世間的萬物,無非是加加減減的產物。曆史的造就,也是人和物在恰當的時間地點,或者在不恰當的時間地點形成的結果。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曆史中,能夠在曆史發展中起到加減作用的人和事數不勝數,我們從這中間選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從加減的角度去重新審視圍繞著他們所發生的一係列曆史事件。

關羽、諸葛亮、賈誼、晁錯、主父偃這些我們所熟悉的人和事會出現在這一章中。在這中間,我們會嚐試從一些新的視角來看待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曆史事件,比如被曆史作足了正麵評價的關羽在成就蜀國大業的過程中究竟是起到了加的作用還是減的作用;諸葛亮隆中對中的三分天下理論是如何巧妙地用到了加減法,諸葛亮是怎樣在對自己人生的謀劃中也體察到了加減法;賈誼、晁錯、主父偃這一組漢代曆史中悲喜各異的人物,在曆史的選擇下無意地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扮演了相似的角色,卻由於有的起到了加法作用,有的起到了減法作用而獲得了不同的曆史地位和評價。而這正是順勢和逆勢中曆史加減法的魅力。

三國鼎立中的關鍵砝碼

中國曆史上的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一個產生曆史典故和經典計謀的時代。魏、蜀、吳三國在這一階段的明爭暗鬥成就了《三國演義》這樣的經典曆史著作,也為後世人提供了眾多安邦利民的策略與方法。一部三國力量此消彼長的曆史,實際上也是一部謀略加減的曆史。

個性缺陷與曆史命運

讀《三國演義》,很容易把裏麵的人物刻板化為兩類人:英雄與小人,好人與壞人,忠臣與奸臣。作者羅貫中對所謂代表漢室宗親、皇室血統的劉備的個人偏愛,也使得讀者在閱讀時很容易犯這種“黑白分明”的幼稚錯誤。《三國演義》中有很多名垂千古的故事出自於劉備這一派,更確切地說,出自於桃園結義的三兄弟中,諸如著名的過五關斬六將、三顧茅廬等等。毋庸置疑,諸葛亮的出現,是劉備一生用的最好的一個加法之一,而代表忠義的關羽,在成就蜀國大業的過程中,究竟起到加法的作用還是減法的影響,卻值得我們好好推敲推敲。

關羽作為“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在眾多的史料中被作為英雄來崇拜,千百年來,不管喜歡不喜歡,關羽的形象總是深深地印在讀者的腦海裏。古往今來,關羽不僅以名將著稱,而且以神靈著稱,成為著名的“關公”、“關老爺”,甚至“關帝”,現在民間對“關帝”的崇拜恐怕要比關羽在世時還要火暴。近二十年來,海內外出版的有關關羽的專著就有二十多部。學術界還常常召開學術會議,研討中國文化裏麵的關羽。可以說,關羽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毫無疑問,在三國的曆史當中,關羽是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英雄,而英雄的失敗在某種程度上更增添了英雄的魅力。小說家迎合了平民的審美心理,從而使關羽在明清時期逐漸成為平民百姓頂禮膜拜的神明形象,關羽因而成為了三國曆史中最為人所感動的英雄形象之一。然而,自古被作為英雄來崇拜的關羽,在蜀漢的大業中,究竟是起到了增勢作用還是減勢作用?可惜的是,從加減法的角度來看,關羽在成就蜀漢大業的幾個關鍵時期,恰恰沒有起到正麵的增勢作用。

◎ 關羽曆史形象的還原

講到我們對於關羽形象的誤讀,首先要從曆史對於關羽的溢美說起。在曆史評價中,關羽的形象具有以下幾種特點:

忠義的代表 曆史對於忠義形象的塑造首先起源於他的外表。一提到關羽,大家眼前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形象:身長九尺三寸,麵如重棗,臥蠶眉,丹鳳眼,胸前五綹長髯,胯下赤兔馬,手持一把八十二斤重的青龍偃月刀,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麵如重棗”,那是一種暗紅色的臉,後代戲曲中演“紅臉關公”的專門行當,被稱為“紅淨”。據說臉紅象征著忠義,民間口傳,喝酒臉紅的是忠臣,喝酒臉發青、發白的則是奸臣。紅臉和白臉,變成忠和奸的一個標誌性特征。所以關羽一出場,在長相上就占了便宜。

其實那是後人的看法,當時的人們可不這樣看。因為在小說《三國演義》裏,還有一個人也是“麵如重棗”,那就是魏延,可是他一出場,諸葛亮就給他定了調子,說他腦後長著“反骨”,“久後必反”。可見紅臉的人也可能不是忠臣。所以,小說裏寫關羽“麵如重棗”,與其說是忠臣的麵相,表現出忠貞的品質,不如說是作者對關羽這個形象的偏愛,從長相上就給他定義為忠義之士,使得關羽基本上就是作為一個古典道德的典範而出場的。

過人的勇武 毫無疑問,勇武絕倫肯定是名將最重要的品質之一。關羽作為“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當然有著過人的勇武。曆史上的關羽就是一位威猛神勇的武將,他和張飛都能“於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小說更是不惜筆墨描寫關羽的這種勇武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