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刀赴會”是文鬥,“水淹七軍”是武鬥。文鬥和武鬥顯示出關羽獨有的智謀和韜略。而這種智謀和韜略必須建立在勇武絕倫的基礎上。如果沒有這種底氣,他就想不出這種妙計來。
我們先來看看“單刀赴會”是怎樣體現關羽超凡的智慧的。按《三國誌·魯肅傳》的記載,魯肅為索取荊州,約關羽相會,並譴責劉備貪而棄義,結果劉備“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可見曆史上的單刀赴會說的是魯肅而不是關羽,羅貫中再一次把名垂千古的機會給了他心愛的關羽。
《三國演義》首先寫關羽的勇武名聲震懾了魯肅,魯肅在陸口寨外的臨江亭上設宴,請關羽赴會。魯肅知道關羽勇猛,必須在酒席之間把他灌醉,然後讓五百甲士一擁而上,這樣才能逮住關羽,否則無法贏他。
關羽明明知道魯肅索取荊州的用意,但是卻一點兒也不當回事。他的兒子勸他不能輕易去冒險,他回答說:“吾來日獨駕小舟,用親隨十餘人,單刀赴會,看魯肅如何近我!”他非常自信、胸有成竹,根本不把魯肅放在眼裏,不把東吳放在眼裏。當然他也采取了防範措施,讓關平選快船十隻,藏善水軍士五百,在江上等候,看他招起旗幟,便過江來接他。到了臨江亭,在酒席上魯肅說起還荊州的事來。關羽搪塞道:“此國家之事,筵間不必論之。”
魯肅還是絮叨個不停,責怪關羽:“幼讀儒書,五常之道,仁、義、禮、智皆全,惟欠信耳。”這時關羽辯白說:“當年赤壁之戰時,劉備戮力破敵,怎麼能無一塊土相資呢?荊州隻能算是東吳送給劉備的一份禮物罷了。”
魯肅認為荊州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好借好還,怎麼能賴賬呢?他越說越生氣,竟批評劉備“貪而背義,必為禍階”。這時關羽辯駁說:“此皆吾兄左將軍之事,非某所宜預也。”是哥哥劉備讓我這麼做的,和我沒有關係,哥哥讓我守著荊州,總是有道理的。
談話進行到這裏,已經進入了死角,無法再繼續了,所以關羽讓周倉召來關平的小船。他一手拉著魯肅,一手提著大刀,走到江邊,雖然呂蒙、甘寧早就埋下伏兵,但見關羽親握魯肅,不免投鼠忌器。他們隻好眼睜睜地看著關羽上了船,與魯肅拱手作別。
關羽以自己的大智大勇,挫敗了魯肅的“鴻門宴”,在談笑揮灑之間,保住了荊州。這即是“文鬥”,表現出了關羽卓越的外交談判智慧。
“單刀赴會”的杜撰表現的是關羽的“文鬥”,“水淹七軍”則是“武鬥”,表現出關羽的軍事謀略。這件事載於《三國誌·關羽傳》,小說也將它作了誇張性的渲染。
曹操結聯東吳,欲取荊州。關羽受命都督荊、襄九郡事,起兵攻襄陽。他設計讓廖化詐敗,誘敵深入,遠離襄陽,而自己則出奇兵,襲取襄陽,斷了曹仁的去路,大敗曹軍。曹仁被迫退守樊城,被關羽圍住。
曹操聽到消息後,封於禁為征南將軍,龐德為先鋒,領兵去解樊城之危。對比雙方的軍事力量,這時關羽軍隊的人數不如曹軍,加上龐德年輕氣盛,輕易不服輸。常言道:“不怕橫的,就怕不要命的。”龐德立下軍令狀,抬著棺材來打仗。所以一開始關羽打不過他,還險些喪了命。
於禁嫉妒龐德,把軍隊調到樊城之北10裏,依山下寨,背山而守。這在戰術上講是對的,但是曹軍駐紮的這個山口是山穀之間的一個山口,一旦長江水決口淹下來,這裏就成了水窪子。這是於禁致命的弱點。
關羽發現了這個弱點,他對這一帶的地勢比於禁熟悉得多。這時正好是秋天,連日驟雨,關羽派人堰住各處水口,等水發時,夜間率軍乘高就船,放水淹樊城、罾口的曹軍。最後關羽活捉於禁,生擒龐德,收降曹軍不下萬餘,其餘七萬多人都淹死於水中。這一仗打得非常有威懾力,打得曹操心驚膽戰,甚至想要遷都。
小說《三國演義》寫諸葛亮用兵,特別擅長火攻,火燒博望坡、赤壁之戰、上方穀之戰,都是火攻。而關羽在這兒用的是水攻,其計謀的高超足以與諸葛亮相媲美。
儒雅的品德 除了智勇雙全外,儒雅是關羽不同於其他武將的一個突出特點。毛宗崗在《讀三國誌法》中歌頌關羽說:“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這種儒雅的風範在古今名將中極為匱乏。曆史上的關羽喜歡閱讀《春秋左氏傳》,據說能朗朗上口。裴鬆之《三國誌注》對此有所記載,其他史傳裏也寫到了。在《三國誌平話》裏,不僅寫關羽喜歡讀《春秋左氏傳》,還寫他每當讀到亂臣賊子傳時,常常拍案而起,表現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好讀史書,尤其是好讀《春秋左氏傳》,這是關羽儒雅風範的根源,當然也使關羽養成了儒雅的品德。比如“降曹”這件事,毛宗崗評述道:“雲長本來事漢,何雲‘降漢’?‘降漢’雲者,特為‘不降曹’三字下一注腳耳。曹操借一‘漢’字,籠絡天下;雲長即提一‘漢’字,壓倒曹操……漢是漢,曹是曹,將兩下劃然分開,較然明白,是雲長十分學問、十分見識,非熟讀《春秋》,不能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