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曆史中的加減法 —— 一加一減得天下(1)(2 / 3)

在關羽的眾多英雄事跡中,“溫酒斬華雄”是他的一次很重要的亮相。小說先作了大量的鋪墊。當時在汜水關,諸侯們集體討伐董卓,董卓手下第一員驍將華雄,堅守汜水關,先斬了鮑忠,又把孫堅打得落荒而逃。諸侯商議迎戰華雄。先是袁術手下驍將俞涉出戰,不到三個回合,被華雄斬首,“眾諸侯大驚”。接著太守韓馥手下上將潘鳳出戰,又被華雄斬了,“諸侯皆失色”。這時袁紹感慨地說,如果他手下的顏良、文醜,“得一人在此,豈放華雄施威哉”!這當然也是一種鋪墊,因為大家知道,後頭斬顏良、誅文醜的正是關羽。

正當諸侯一籌莫展的時候,關羽挺身而出,說:“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袁紹問關羽為何人,公孫瓚說:“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跟隨劉玄德充馬弓手。”這時帳中三位統帥的表現各自不同。袁術大喝道:“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亂棒打出!”豪強出身的袁術表現出了對平民出身的關羽的極度輕蔑。

而袁紹不像弟弟袁術那樣無禮,語氣稍顯緩和,說:“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恥笑。吾等如何見人?”由此也可以看出,袁紹還是有一定眼光的,他後來成為曹操的勁敵,也並非偶然。最後還是曹操出麵斡旋。他先說:“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廣學。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誅亦未遲。”接著又說:“據此人儀表非俗,華雄安知他是弓手?”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善於使詐,而且善於用人。他想到,關羽出戰,打贏了很好,打輸了也沒有什麼不好的,那隻是一個弓手,輸了也不丟臉。可以看出來,曹操的見識、胸襟和心機遠遠高出袁氏兄弟,他最後能夠擊敗袁氏兄弟,在這裏也是埋下了伏筆的。

此時的關羽昂然回答說:“如若不勝,請斬某頭。”這一句話贏得了曹操的賞識,於是曹操讓他喝一杯酒壯壯膽再去,關羽說了一句:“酒且斟下,某去便來!”然後提刀出帳,上馬而去。小說寫道:“眾諸侯聽得寨外鼓聲大震,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鑾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這是關羽“威鎮乾坤第一功”,作者寫得相當有氣勢,讀者讀起來也覺得酣暢淋漓。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兩位武將之間一刀一槍的廝殺招數,這是為了加快小說敘事的節奏,讓關羽誇下的海口能夠迅速兌現,給聚於帳中的諸侯,也給閱讀作品的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據史料記載,斬華雄的是孫堅,與關羽無關;而在小說裏,卻最後才讓關羽出場,斬華雄於馬下。羅貫中寧願歪曲曆史,也要塑造關羽的勇武形象,可見他對關羽的偏愛。

關羽的勇武,還可以從斬顏良、誅文醜裏顯現出來。關羽在戰場上的勇武,在後來和蔡陽、黃忠、龐德等人的對陣中,還有精彩的描寫。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勇武絕倫不僅表現在戰場上,也表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刮骨療毒”的故事,史傳記載了這件事。《三國誌平話》把給關羽療毒的醫生附會成華陀,於是華陀也跟著關羽大大地出名了。仔細地閱讀“刮骨療毒”的故事,會發覺關羽的勇猛不免帶點兒作秀的成分,因為他太自信、太高傲了,他的形象似乎有點兒被神化的感覺。

關羽領兵攻打樊城,“身上隻披掩心甲,斜袒綠袍,旁若無人”,結果被曹軍射中右臂,箭頭拔出來後,血流不止。華陀給他療傷,說傷口有毒,須要動外科手術。由於沒有麻藥,華陀就給他介紹了一種止痛的方法:立一個柱子,上麵釘上一個大圓環,把受傷的胳膊伸到圓環裏,然後用繩子捆上,這樣便於止痛,再用布把眼睛蒙住,還可以減輕一點兒心理壓力,因為在做手術時,會用尖利之器割開皮肉,鮮血淋淋,這樣就不至於害怕。關羽卻不以為然:“如此容易,何用柱環?”又說:“吾豈比世間之俗子耶?任汝醫治。”於是他一邊飲酒食肉,一邊與馬良談笑弈棋,伸臂令華陀動手術。華陀拿一個大盆子接血,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用刀刮骨頭,“刮之有聲”,“血流盈盆”,“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麵失色”,隻有關羽滿不在乎。手術完了以後,關羽大笑說:“此臂屈伸如故,並無痛矣。”華陀不禁讚歎道:“某為醫一生,未曾見此君侯,真乃天神也!”

其實,誰都知道,不敷麻藥,直接用刀子割肉刮骨,怎麼可能沒有一點兒疼痛感呢?關羽肯定感覺到疼痛,但他要做出英雄的樣子,表現出非同凡人的勇武,就忍痛不說罷了。小說《三國演義》寫關羽勇武絕倫,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既然是第一,就要做一些別人做不到的事情,這就是奇人必有奇事。

非凡的智謀 在劉備的五虎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中,關羽始終居於首位。要論武功,張飛、趙雲、馬超都有“萬夫不當之勇”,而黃忠兩次跟關羽打仗,也不分勝負。之所以關羽能榮居首位,除了勇武以外,還有他的足智多謀,這就是小說中稱讚的:“單刀赴會真豪傑,水淹七軍妙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