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太極推手——剛柔並濟的智慧遊戲(6)(1 / 3)

在吳國侍奉勾踐的日子裏,艱苦的歲月並沒有掩蓋範蠡的才能,吳王夫差也發現越王身邊的這個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一次,吳王夫差召見勾踐,範蠡侍於勾踐身後。吳王夫差對範蠡說:“寡人曾聞,‘賢婦不嫁破落之家,名士不仕滅絕之國’。如今勾踐無道,國家將亡,君臣淪為奴仆,羈於一室,先生不覺可恥嗎?先生如能改過自新,棄越歸吳,寡人必當赦免先生之罪,委以重任。”勾踐聽了,唯恐範蠡變節,伏在地上暗自落淚。這時,範蠡委婉推辭說:“臣聞,‘亡國之君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言勇’。賤臣在越不能輔佐勾踐行善政,以致得罪大王。今僥幸不死,入吳養馬掃地,賤臣已很滿足,哪裏還敢奢望富貴呢?”吳王夫差也不再多言,仍讓勾踐、範蠡回到石室,並派人暗暗探察他們的所作所為。但見他們竭力養馬、灑掃,晝無怨恨之語,夜無嗟歎之聲,吳王夫差便以為他們誠心降服,無心還鄉複國,放鬆了對他們的警惕。

有一天,吳王夫差登姑蘇台遊憩,遠見勾踐夫婦端坐在馬糞堆邊歇息,範蠡恭敬地守候在一旁。吳王夫差說:“勾踐不過小國之君,範蠡無非一介之士,身處環境險惡之地,不失君臣之禮,也覺可敬可憐。”伯炆在一旁講情說:“願大王以聖人之心,哀憐窮困之士。”從此,夫差便有釋放勾踐回國之心。

以範蠡的才能,在越王兵敗事吳期間,範蠡完全可以找到一份給自己帶來榮華富貴的好差事,況且他的才能還受到了吳王的賞識,可範蠡偏偏沒有這樣做,這不僅說明了範蠡高潔的品德,也說明在範蠡的心中,屈身事吳並不是他和越王的終點,而是越國強大的起點。範蠡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他自信能使局勢向有利於越國的一麵轉換,這使得他在吳國的一切行動都有了目標。

勾踐在吳國侍奉吳王不知不覺已有數年。一次,吳王夫差染病,範蠡知道是尋常疾病,不久即愈,便與勾踐商定一個計策,讓勾踐去嚐糞卜疾,取悅於吳王夫差。勾踐求見吳王夫差,探視他的病情。勾踐伸手蘸起吳王夫差的一滴大便,放在口裏咂了咂,大聲祝賀說:“大王之疾,近期即可痊愈。”吳王夫差詢問其緣故,勾踐依照範蠡所囑,說:“臣曾跟人學過醫術,隻要親嚐一下病人糞便,可知生死壽夭,大王糞便味酸而苦,與穀味相同,由此知道大王之病不必憂。”吳王夫差聽其言、見其行,心裏十分高興,立即決定:勾踐夫婦搬出石室,可住附近民房,仍然養馬。

不久,吳王夫差病愈。正如範蠡預料的那樣,吳王夫差決定釋放勾踐回國,並命人在文台置辦酒席,隆重地歡送勾踐還越。伍子胥大怒,對吳王夫差說:“勾踐嚐大王糞便,是吃大王之心。”吳王夫差不聽,如期釋放勾踐回國。

“狡兔死,走狗烹”的非凡遠見

勾踐七年(公元前490年),勾踐事吳約3年後回到越國。勾踐不忘會稽之恥,準備建都會稽,命範蠡建造新都城。範蠡觀測天文、察看地形,築造新城,將會稽山包括在內,外築城牆並修城門,還特在西北方向增修一座城門。範蠡等人宣揚說:“如今越已臣服於吳,不能阻塞通往吳國進獻納貢的道路。”吳國正是位於會稽城的西北方向,吳王夫差聽說後,大為高興。實際上,越人是為了不忘恥辱,為了出兵伐吳進取之便。

回國之後,勾踐一日也沒有忘記過在吳國所受的屈辱,便向範蠡請教振興越國之道。範蠡對此作了精辟的論述,他認為:“天時、人事都是不斷變化的,因此製定方針、政策要因時、因事而定。萬物生於大地之上,大地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它總攝萬物,是一個整體,禽獸、莊稼等始終不能離開大地。萬物不論美惡,大地都一視同仁,使之生長,人類也依賴大地以養生。然而萬物生長又各有定時,不到一定的時機,是不可能勉強生長的;人事的變化也一樣,不到最後的轉折點,是不可能勉強成功的。因此,應該順乎自然以處當世,等到機會到來的時候,就會把不利於己的局麵扭轉過來。”

範蠡接著說到了對複興越國內政方麵的建議。他強調要調動、保護老百姓的積極性,大力發展生產,積蓄力量,富國強兵。他規勸越王本人應拿出時間來與老百姓做同樣的工作,越王的夫人也應從事一些像紡織這樣的具體勞動。不要使百姓曠時廢業,而應讓他們勤於耕作,這樣生活就會日益富足,國力也會日益強大。

◎ 伺機滅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