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太極推手——剛柔並濟的智慧遊戲(6)(3 / 3)

關於作戰的戰術思想,範蠡對勾踐說:“用兵之道,有一定的規律,不能違反上天的準則。太陽走到盡頭,第二天會重新升起;月亮到了盈滿之時,就開始一點點虧缺。打仗作戰處於被動地位時,固然可以用陰柔之術,但也不宜過於退縮不前,以致屈居人下,無法還手;占上風時,固然可以用陽剛之術,但也不可過於顯露,以免被敵人窺破虛實。當采取守勢一方的潛在力量尚未耗盡時,看上去雖似柔弱也不可貿然進逼,與之發生正麵衝突,以免出現無謂的犧牲,付出慘重代價。用兵之道固然沒有一成不變的定法,但總是要嚴謹周密、從容沉著才能穩操勝券,無懈可擊。”勾踐采納了範蠡的建議,依據雙方形勢,以我為主,打打停停,久圍不懈。

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吳國終於被越國的持久戰拖垮,不戰而敗。吳王夫差派使臣跪行至越軍大營,向越王乞求罷兵言和。勾踐欲許和議。範蠡勸說道:“當年大王兵敗會稽。天以越賜吳,吳國不取,以致有今日。現在天又以吳賜越,越國怎麼可以逆天行事呢?況且,大王早朝晏罷,全是為了一個吳國。難道您已經忘記昔日所受的恥辱了嗎?謀劃22年,一旦捐棄前功,伐柯者就在眼前!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勾踐顯出不忍之色,範蠡當機立斷,對吳使說:“越王已屬政於我,使者如不盡快離開,我將失禮,有所得罪了。”說著擊鼓傳令,大張聲勢,使者無可奈何,涕泣而出。不久,越軍滅吳。勾踐玩弄假仁假義的權術,封夫差於會稽以東的海中小島,使其君臨百家,為衣食之費。夫差蒙受此辱,悔恨交加。他深悔當初不聽伍子胥之言,才有今日之恥。夫差沒臉在黃泉下再見忠良,於是以麻布蒙麵,拔劍自殺。隨後,勾踐誅殺了佞臣伯炆,並且洗劫了吳國。此後,越國稱霸江、淮,成為春秋爭雄於天下的一霸。範蠡也因謀劃有功,官封上將軍。

◎ 急流勇退

越國滅吳之後,越國君臣設宴慶功。群臣皆樂,勾踐卻麵無喜色。範蠡觀察到這一細節,立刻引起深深的思索:勾踐為了滅吳興越,不惜忍辱負重,臥薪嚐膽。如今如願以償,功成名就,他便不想歸功於臣下,猜疑嫉妒之心已見端倪。大名之下,難以久居。如不急流勇退,日後恐無葬身之地。

於是,範蠡在滅吳後不久的一個晚上就帶領家屬仆隸不辭而別,駕扁舟,泛東海,浪跡天涯,隱於江湖。後來,他輾轉來到齊國。範蠡跳出是非之地,又想到風雨同舟的同僚文種對自己曾有知遇之恩,於是投書一封,勸說文種急流勇退:“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文種見書,如夢初醒,便假托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但是為時已晚,不久勾踐便誣害文種圖謀作亂,賜劍一把,令其引頸自殺。

範蠡在齊國,更名改姓,化名為鴟夷子皮。他與兒子們耕作於海邊,齊心協力,共治產業。由於經營有方,沒過多久,他的產業竟達數十萬錢。齊人見範蠡賢明,想要對他委以重任。範蠡卻喟然歎道:“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終不是什麼好事!”

於是,範蠡散盡家財,分給親友鄉鄰,然後帶著少數珠寶,離開齊都到了陶,再次變更姓名,自稱陶朱公。範蠡每日買賤賣貴,沒過多久,又積聚資財巨萬,成了富翁。

範蠡最終老死於陶,他一生三次遷徙,都留下了很好的名聲,實屬罕見。範蠡一生所經曆的榮辱,恰好印證了權力這把雙刃劍的特點。從追隨兵敗的越王入吳受苦到大業得成之後的理智引退,範蠡在麵對不同局勢時的冷靜和決斷時高明的智慧讓人不可思議。智慧如文種者最終沒有認清權力這把雙刃劍的真正威力,也沒有認清自己忠實侍奉的君主在麵對不同局勢時所表現出的兩麵性。文種一生對戰事、國事的把握都恰到好處,唯獨沒有把握好自己的局勢。但範蠡卻做到了在權力這座危險的天平上巧妙地掌握平衡,永遠不多一點兒,也不少一點兒,既能留得英名也讓自己毫發未傷,能做到這一點的人,曆史上除了範蠡,確實再找不出幾個來。範蠡非凡的平衡技術和審時度勢的智慧,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