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外關係中,範蠡主張要禮待弱小國家,對於強國,表麵上應該采取柔順的態度,但骨子裏不能屈服。至於吳國,要等待或促使他走向衰落,等到時機成熟了,才可一舉滅之。範蠡最後說:“但願大王時時勿忘石室之苦,則越國可興,而吳仇可報矣!”勾踐聽了,連連稱讚。他立刻命文種主持國事,範蠡治理軍旅。勾踐也苦心勞身,發憤圖強,不用床褥,積薪而臥。又懸苦膽在坐臥之處,飲食起居,必先取苦膽嚐之。夜裏常常暗自流淚,喃喃自語道:“你忘了會稽之恥嗎?”同時,他尊賢禮士,敬老恤貧,以求得百姓擁護。他還獎勵生育,積聚財物,演練士卒,厲兵秣馬,始終不敢懈怠。對吳國,表麵上依然極盡奴顏之態。除此之外,範蠡親自到民間選了美女西施、鄭旦,遣香車送給吳王,同時引誘吳王夫差大興土木,建造樓台館所,使他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另外,越國暗中親楚、結齊、附晉,最大限度地孤立吳國。
勾踐十二年,也就是勾踐歸越5年後。此時的越國國庫充實,經濟實力逐漸強大。於是勾踐便要報複吳國,一雪會稽之恥。範蠡認為時機尚未成熟,進諫說:“我國雖然盡心人事,但時機不成熟,勉強去求成功,對己不利。”大夫逢同也勸阻勾踐伐吳。勾踐隻得接受群臣的意見,依舊隱忍不言。
勾踐十三年,吳王夫差準備發兵攻打齊國。越王正希望吳國勞師費餉,便推波助瀾,親率官員前去朝賀並贈送大批禮物給吳王夫差。吳國君臣享此榮耀,頤指氣使,人人自喜。唯獨老臣伍子胥悶悶不樂,勸諫吳王夫差應放棄攻齊,早日擊越。吳王夫差不聽,遂伐齊,敗齊於艾陵。吳王夫差凱旋,更加躊躇滿誌。他見到伍子胥,深恨伍子胥反複饒舌,竟然口啐其麵,嚴厲斥責。伍子胥憤然說:“大王不聽勸阻,過不了3年,吳國必然會被越國攻破。”吳王夫差聽了大怒,賜伍子胥一把寶劍,命他自殺。
伍子胥的死對越國來說,是天大的好消息。吳王夫差從此寵信佞臣太宰伯炆,朝政更加腐敗昏亂。這時,勾踐召見範蠡,問道:“吳王已殺伍子胥,阿諛之徒日眾。可否伐吳?”範蠡說:“反常的跡象雖然已經顯露,但從天地的整體看,吳國滅亡的征兆尚不十分明顯,所以現在還不可伐吳。”
越王勾踐十四年,吳國遇到天災,沒有糧食,民不聊生。勾踐又想乘機伐吳。範蠡說:“天時已至,人事未盡,大王姑且等待。”勾踐聞言大怒:“我與你談人事,你以天時應付我;現今天時已至,你又借口人事來推諉。你究竟是什麼意思?”範蠡回答說:“大王勿怪。人事必須與天時、地利互相參錯,方可大功告成。現在吳國遭災,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會同心協力,來抵禦內憂外患。大王宜照舊馳騁遊獵,歌舞歡飲。吳國見此,必然不修德政,待其百姓財枯力竭,心灰意懶,便可一舉成功了。”於是勾踐強壓複仇的怒火,依然等待時機。
據文獻記載,這年越國獲得豐收,勾踐采用了文種的一條毒計,奉還吳國1萬石蒸熟了的糧種。吳國見種粒肥大,認為是良種,留做種子,結果顆粒無收,釀成大災。
勾踐十五年,吳王夫差不顧國力漸弱的國情,竟然帶精兵北上,到衛國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會諸侯,國中僅讓太子及老弱病殘留守。勾踐和範蠡認為時機已到,率兵從海路迂回進入淮河,然後登陸直搗吳都姑蘇。越兵訓練多年,武器精良,範蠡等皆為宿將,雙方交鋒後,吳軍大敗,吳國太子被殺。
夫差在黃池聞此噩耗後,不敢張揚,暗派使臣,一如越國當年兵敗夫椒一樣,卑辭厚禮,請求勾踐赦免吳國。範蠡對勾踐說:“現在還難以使吳國滅亡,大王且準和,伺機再給予吳國毀滅性打擊。”於是勾踐赦吳,班師回國。
◎ 二次伐吳
姑蘇一戰4年後,越王勾踐再次北進伐吳。吳軍慌忙應戰,慘敗於笠澤。越軍乘勝前進,將吳都姑蘇團團圍住。越軍按照範蠡的戰略,高築營壘,圍而不殲,竟達3年之久。吳王夫差戰守俱艱,無奈之下,幾番遣使求和。勾踐一度猶豫不決,不知道是否同意吳王的求和。這時,範蠡進諫說:“大王想到的是吳國的宗廟社稷,如果不慎在郊外失手,那怎麼可以呢?故暫且不可決戰。我聽說,得到時機,不要疏忽大意,因為時機失去就不會重來;上天給予的卻不獲取,反而會成為災禍。如果不能沉著應對,貿然進軍,則取舍之間,變幻莫測,可能前功盡棄。天道本來如此,我們的策略已經定妥,就不要隨便變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