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羅網抑或生存空間
——本土文本中婦女觀的一種解讀
在進行中國本土文本的婦女觀研究的時候,不難發現的一個事實就是古代中國婦女生存狀況的複雜性與多樣性。例如女子教育,較為主流的說法傳統中國文化剝奪了女子受教育的權利,而我最近不僅僅在讀清史稿的列女傳時讀到我國自古以來便有“敬我彤管”之說,而且在更久遠的年代的《詩經.靜女》中便有:“彤管有煒,說懌女美”的詩句來讚美知識女性。“彤管”代指女知識分子由此得來,受過教育的知識女性被譽為一種美。
在我國曆史上,從遠古至中古時期,朝廷均選拔有才學的女子,並設有女史職位,比如漢代班昭便在朝廷供職。這個製度據史料記載到明代才廢止。世界上的第一部婦女人物傳記《列女傳》始於漢代,其實比漢·劉向的《列女傳》更早的史料中已經有了對於皇後和外戚等女性業績的記載。更有意思的是我最近在翻閱1988年9月5日《南昌日報》上《華林書院》一文中,讀到這樣一段史料,在宋代,胡氏家族便在江西的華林縣創辦華林學堂,收納女子入學念書。因為男女同校,常常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生活,笙歌曼舞,樂趣融融①”。
再說傳統中國有婦女“三從四德”之說,常常被當成婦女受到封建勢力壓迫的罪證。而我就在《列女傳》②讀到這樣的婦女傳記,她們並非因為“三從四德”被載入史冊,而是她們的大義大勇和大智大美。比如其中一章記述《種放母》說的的是一個名叫種放的宋人早年喪父,母親與他隱居於終南山的豹林穀,結草堂以講習為業,宋人種放以教學所得報酬瞻養母親,生活雖然清貧卻也樂得其道。後來。陝西的官府聽說種放這個人的學問不錯,便行詔請他出山做官。宋母對兒子出山極為不滿,便對他說,你當年聚眾講學已經選擇了隱居,又為什麼以文來養生呢?既然可以以文為生,你為什麼出山做官?現在你做官,弄得我不得清靜安身,我將舍棄你,再回到深山隱居。從那以後,宋母便稱自己有病,不起床了。後來宋人種放終於辭去官職,隨母親選擇了隱居。官府曾經到處下詔,也不見蹤影。在《列女傳》中宋母被譽為“緡錢不奪其誌③”的典範載入史冊。從這個傳記中,我們不難看出,宋母的言行並沒有遵循“三從四德”的女訓,她不僅僅不服從兒子的意誌,甚至違抗了官府的意誌。
我所引用的《列女傳》是在明代重修的版本,應當說那個年代是我國曆史上將政教合一對婦女禁錮最厲害的年代。我們仍然能夠從那個年代選編的《列女傳》中讀到曆代女傑人物的傳記。像宋晏恭人一章,記述了晏夫人因為丈夫死後不願意接受縣令勾結土豪的逼婚,奮起反抗,率領全家諸婢上陣,固守山頭,招募義兵,屢戰屢勝,消滅對方數萬人。修於元代末年的宋史《列女傳》中記載了朱娥10歲刀下救祖母,立像於曹娥廟④;彭烈女從父泰入山伐薪,遇虎,女拔刀斫虎,奪父而還⑤。從這些例子裏我們便可明白即使在男權為中心的社會秩序確立之後,中國古代女性仍然有過這樣不凡的業績。
在以父權為中心的社會中,古代中國婦女與古代西方婦女的生存空間是有區別的,她們自秦漢以來便和男人一樣承擔賦稅,沒有完全排斥在社會生活之外,尤其作為夫婦組合為家庭之後,家庭,抑或羅網抑或生存空間,使女人作為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們的精神風貌既由於禮教的束縛受到壓抑,同時又因為地域家庭背景的諸多原因呈現多樣性。
一、家庭:羅網抑或生存空間
在中國的民間至今仍然流傳的種種說法,所謂“成家立業”、“發家致富”、“家和萬事興”、“化家為國”等等。更有人人皆知的一個名詞:國家。國與政府的意思不更接近一些麼?偏偏是“國”與“家”。在傳統中國的士大夫的政治理想中,何謂“愛國”,首先體現為“愛家”;何謂忠君,入仕之前,盡可以體現為對父母“盡孝”。由此而來,士大夫們的政治理想概括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國與家成為兩個密不可分的概念。
按西方人的觀念來分析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家庭,可以看出傳統中國的家庭並非純粹的“私人空間”,它除了擔負繁衍後代撫養後代的功能之外,在經濟生產和技術傳承上是一種組合形式,此外還兼備某種社會公共空間功能:家庭在家庭成員內部,一是信仰和精神的寄托,二是公正和公平的仲裁。
幾千年來,傳統中國社會裏,沒有一個統一的或者相對類似基督教或者天主教的信仰,更沒有遍地林立的教堂供人民來寄托信仰和理想。從《論語》的閱讀中,我們便得知孔夫子這一位對中國人影響深遠的學者曾明確地表示,他不信鬼神。他所看重的是自我修養,使每一個人都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都懂得“仁者愛人”的道理。因此在傳統中國社會裏,無論男女從一個人啟蒙讀書,便開始了對自身品德修煉的功課,開始了向聖人的學習和靠攏。這正如西方社會裏,兒童被送到教會的學校學習聖經的情景。所以中國的傳統教育首先是一種“德”的教育。在《大學》裏,就有明確的定義,什麼是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⑥”那麼讀書之後呢?讀書當然使一些人走上了仕途,去做官,可是據統計,在傳統中國因為政府的公務員相當少,即便在官僚機構最為臃腫的清代,有可能做官的,也就是指具備錄用公務員資格的男人,僅僅占男性人口的1%,在傳統中國,即便是社會最為低層的人家,一般情況下至少是送家中的男孩子上學念書的。接受傳統的中國式的教育,明白“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無疑絕大多數人並不一定讀書做官,而是為了將來的成家立業,所以也有人認為中國傳統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讓芸芸眾生都能“明德”懂得“修身齊家”,可以說是一個人成為社會人之前的一種道德倫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