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五章(1 / 3)

2004年6月3日星期四

這裏原名江永大遠鄉,現名千家垌。

我們是吃完午飯後到她家的,她姓趙,叫趙穩花,她聽說我要采集民間瑤歌,便從裏屋拿出一個小本子,我以為是何年何月流傳下來的唱本,拿過來一看,才發現是一個小小的日記本,上麵記滿了這位姓趙的婦女喜愛的瑤歌。

趙穩花見我要看她的小本子臉都紅了很不好意思,連連說,不好看,意思是她的字不好看。看來,她的文化不高,本子上那些字體很像小學生的筆跡。可是抄下的歌謠的確很有意味的。我便將小本子上的歌謠抄了下來。

“連路來,連路踩花連路栽,連路扯花連路種,種朵仙花等仙來。”

這種歌謠的意境可以稱得上是十分之美妙了。連路,是什麼樣的路呢?是連心的路,是情人相約的路,是山寨連接外麵世界的路……總之,這種連路的意境已經是詩化的,連路的人是個這樣的人:他一路踩的是五光十色的鮮花,踩著花瓣和花的芳香,而且一邊踩著花一邊栽花,身上沾著花泥,手裏拿著花鋤,一邊栽花還一邊連接道路,一邊扯花還一邊種花,為誰忙碌為誰辛苦,原來是要種一朵仙花等仙客到來。

正在我琢磨這首瑤家山歌的當兒,趙穩花已經換了一身瑤族服裝從裏屋出來了,這真是一個愛花的民族,她們自己縫製的民族服裝都用漂亮的花邊鑲坎著,色彩十分鮮豔。趙穩花都是近40歲的人了這麼一打扮,還真像年輕姑娘呢?

趙穩花的小本子上我還看到另一首歌謠:《進門樓》

“進門樓,

一進門樓二進廳,

門樓腳下畫棋林,

兩邊畫的龍交椅,

手把交椅起歌聲。

一進門樓二進堂,

三進門樓瓦蓋牆,

兩邊蓋起琉璃瓦,

琉璃瓦石放毫光。

……”

不知怎的,我的思緒居然聯想到了詩經中描寫的場景,比如詩經中的《著》;

原文:譯成白話文:

俟我於著乎而,等我屏風間

充耳以素乎而,耳墜白玉嵌

尚之以瓊華乎而。瓊華鑲兩邊

俟我於庭乎而,等我院中央

充耳以青乎而,碧玉耳墜旁,

尚之以瓊瑩乎而。華美世無雙

俟我於堂乎而,等我等在堂

充耳以黃乎而,耳墜嵌玉黃

尚之以瓊英乎而。美妙無法講”

——《詩經·著》

這首《著》是古代在婚禮上迎親的時候,由新娘唱的歌,從一位新嫁女進入婆家唱起:到門樓、過廳堂、走天井、路過廂房、回廊的種種描寫。在下鄉采風的日子常常會有一種在活著的古典文學傳統中遨遊的感覺。“真的,我們瑤家人很愛詩的。”我常常是從這樣看上去就是農民或者農婦的口中聽到他們對於文學由衷的愛好。我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文學圈子的人,倒是與這種真摯的文學情感久違了。這一類《進門樓》的歌謠是出門做客的時候,客人對主家的讚揚。

女書產生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不是沒有原因的,這裏是漢族和瑤族雜居的地域,由於重山峻嶺的阻隔,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文化創造的空間,也由於外來文化與本土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和融合,女書有漢族民間中流傳的故事,也有十分接近瑤族文化的地方,比如說女書的歌謠說唱形式。

瑤族是一個有自己的文化傳說有民族語言的民族,它的文化傳承主要靠歌謠。瑤族人祭盤王,是在農曆十一月的中旬,他們歌頌由於祖先盤王的智慧和勇敢給後代帶來的生命與活力,反映了對傳統的尊重。祭盤王前,村寨裏要舉行長席宴,既是表達對盤王帶來的幸福生活的感激,也表達了他們對主祭人的重視。村寨中歌唱的好的人,常常被推舉出來主持儀式。

傳說是瑤族的祖先盤瓠在上山打獵的時候,被一隻山羊撞到山崖下受傷而死,後來人們就用山羊皮做成的長鼓祭奠盤王,所以祭盤王的時候是一定要跳長鼓舞的。跳舞的時候,其他人拿著香分別站在兩邊,心中默念著祖先盤王的功績。這種場麵浩大的祭盤王的活動,使得瑤族同胞們對自己民族的起源和發展的過程,有了深入的了解。這流傳了千百年的歌舞祭奠活動,是民族傳統的一個重要部分。這種祭祀活動往往到夜幕降臨才算進入高潮,人們放響獻給盤王的三隻大花炮,仍然餘興未盡地圍著火堆跳舞唱歌。

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曆史和獨特文化的民族,一個在不斷遷徙中的耕山民族,一個沒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在他們的民歌裏也就蘊涵了最豐富的文化信息。瑤族的歌曲就是一部有關瑤族的大書。

就在這位瑤族婦女趙穩花的小本子上有著盤王歌(節選)的記載:

立京瑤王十二姓,分下田堂元萬千,山水糧田皇瑤穹,千般歡喜過千年。

盤古開天又置地,又置江河又置田,劉三歌詞慢來唱,先唱瑤人出世源。

瑤我出世武昌府,發入青山四處遊,龍頭山上耕種好,姊妹寬油也無憂。

……

後來我在永州民委的資料室中查閱到,瑤族的盤王節是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盤王歌從緒歌到尾聲,經民間收集整理後。有整整兩大本,大概要唱完它是要三天三夜才行。

女書中也有敘事長詩,如《王氏女》、《羅氏女》、《河邊稚竹》,既有表現女書曆史的敘事長詩,也用女書表達心中的感受,描寫現代生活中的人物,例如給結識的女性姐妹寫自傳就是女書傳人十分熱心的一項寫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