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位在特區工作的朋友也曾經在她的文章中寫道:在我國的曆史上我們"從來沒見過讓老婆、姐妹、女兒當妓女當得如此心安理得、毫無羞恥感的男人和父母。""在這些人眼中,老婆、姐妹、女兒就如商品一樣。最慘的是這些女子,當她們能掙錢時,家裏人從未指責過她們的行為,心安理得地花著她們出賣肉體和尊嚴得來的錢,但一旦這些女子不能再從事這些行當,斷了錢路以後,家裏人的羞恥感和自尊心似乎一下就複蘇了,紛紛以她們從事過那種不正當的職業為由,拒絕給她們以幫助。"更有些所謂經濟學家呼籲"犧牲一代少女"用女人的肉體鋪成通往財富和繁榮的道路。這些靠出賣青春和肉體維持生計的女性,當她們能掙錢的時候,是家中的搖錢樹,而當她們色衰年老或者身患疾病的時候,當她們需要救助和支援的時候,卻會被某些看上去很冠冕堂皇的理由拒之於家門之外。在當前,我們的傳統文化在保護婦女和維護婦女權利的時候往往因為是封建的東西而"缺席",可是到了迫害婦女的時候卻又大打出手亮相出場了,責怪她們敗壞門庭有辱祖先的,鄙棄她們肮髒齷齪的,你能說這些婦女的不幸處境和祥林嫂有什麼不同麼?這些年農村婦女狀況的嚴重滑坡不僅僅沒有實現我們婦女解放的目標,甚至這種局麵與我們古代的儒者曾經在兩千多年前在在《禮記》呼籲的"女有歸"和"盜竊亂賊而不作"的天下"大同"、"禮儀之邦"仍然有相當大的距離。
今天我們有必要在引進西方女權思潮的同時,立足本土的婦女研究,分析傳統中國文化中關於女性發展的利弊,建立有利於本國婦女健康發展的婦女研究理論體係。
探索和思考僅僅是剛剛開始、我們研究禮教,是因為我們需要分析傳統禮教,需要從分析中解構傳統文化,需要將其中合情合理的的成分提取出來,也因為我們今天的現實仍然是曆史的現在進行時,我們仍然沒有也不可能脫離我國的地理曆史人文的環境。不能說我們一研究曆史上的婦女狀況就是提倡封建禮教和封建專製了,我們對於曆史的分析常常是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過去,更好地總結前人的經驗和教訓。以利於我們婦女研究朝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在文章的一開始,我曾經提到當年的魯迅先生批判過封建禮教是吃人的禮教,其實,在西方作家的作品中批判西方文化的比比皆是,而且並沒有影響我們對於西方文化的學習和引進。在分析禮教在什麼情況下吃人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應當說傳統中國文化與西方傳統文化中都有著歧視婦女的糟粕也同樣都有著如何維護女性權益的寶貴資源。不深入研究本土的文化、曆史和現實,即便是照搬西方的一些婦女解放的觀念和概念,這種實踐也很難成為一種卓有成效的實踐。很難真正為中國勞動婦女帶來福音。今天我們在推進婦女研究本土化的進程中,對具體的曆史情況作具體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簡單地將傳統統稱為“吃人”的禮教,一概否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