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清史稿的列女傳,書上提到“敬我彤管”,不免引起我的感慨萬千。古人稱“彤管”指紅色杆子的筆,《詩經.靜女》中有:“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以後“彤管”用以代指女知識分子。在我國曆史上,從遠古至中古時期,朝廷選拔有才學的女子,並設有女史職位,將婦女載入史書始於後漢書,其實比後漢書更早的《史記》中已經有對於皇後和外戚等女性的傳記。漢代的大儒者劉向所著的《列女傳》,便是我國的第一部婦女人物傳記。想當年後漢時期女史官班昭手執一管紅色的大毫“揮斥方遒,激揚文字”修彤史,上講台“誨人不倦”主持兒童教育的時候,也許古代女知識分子就這樣開始了紅筆批閱弟子作業的曆史?時光悠悠,燭光悠悠,女史以及女師們究竟從何時開始用朱筆給學子批閱作業,我們遙遙可感可觸,卻不可得知了。
單憑著“敬我彤管”的記述,我們可以感受到在我國曆史上女學受人敬重的風範。禮記曰“八歲入小學”。在後漢書中記載班固稱“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於彼此之數乎!”“八歲始教之書,十五而至於學矣。”宋史也有“男有塾師,女有師氏”的記載。到明清時期,更是女學蔚然成風,尤其是在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崇尚女子的才智和仁義有著深厚的傳統。比如(南)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獨立的一篇對於女性的人物傳記《賢媛第十九》,尤其有趣的是劉向的《列女傳》和,《世說新語》裏麵的女性形象都十分生動活潑,一點貞順卑微的意思都沒有。那裏麵記載的女性個個機智過人見識不凡。再說說明清,按常理也是屬於禮教吃人的年代,可是當時出現了婦女寫作熱。由於當時出版業的興起,出現了女子結社作詩,出詩集熱,據胡文楷《曆代婦女著作考》清代婦女著作有3000餘種,從漢魏至清代婦女著作為4000餘種。目前海外的婦女研究對中國明清代婦女的寫作熱已經引起很大的關注。我忽然明白曹雪芹的女權從哪裏來的。“敬我彤管”,金陵十二釵實在也是有根有葉的。
在16、17世紀,當時中國的文明引起了外國傳教士的驚訝,他們對中國的文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兩千多年來,不論事態如何變化,我們的文化始終保持著中國傳統文明自身的特點,這其間婦女受教育的程度應當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古代的西方情況恰恰相反,“在古代西方文明中,奴隸主成了經濟的領頭人,而奴隸勞動則成了羅馬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馬克斯.韋伯《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會原因》)。奴隸社會的勞動形式是這樣的,男奴隸們居住在奴隸營中,和在兵營生活的士兵相似,沒有財產,沒有家庭,隻有管事才帶家眷。“這些奴隸大眾的性生活至多是偶爾有性交機會,那些能生育的女奴會有些外快,有些在生了三個孩子後可以獲得自由。”(同上)。因此盡管古希臘是自由民主的發源地,可是古希臘婦女是沒有投票權的,地位同於奴隸。甚至比男奴隸的命運更悲慘。
而在我國古代“國有其官,家有其訓”的社會結構中,女性中的長者往往充當著家族內部教育的啟蒙老師和掌門人,也就是延綿一個民族文化火種的播種者。由於家庭的相對穩定,也因為家庭在社會中的重要性,中國女性參與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機會要比西方國家古代的婦女多得多,無論是農業、手工業、商業還是社會交往,無論是讀書識字還是吟詩作畫,有才華的女子常常可能為家庭甚至家族帶來經濟效益和文化影響,自古以來一直被世人稱讚和賞識的。正由於這種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的經濟環境,給予中國女性一種特殊的不自由同時又有一定自由空間的社會地位。
每每有人批判傳統禮教剝奪婦女受教育的權利,亮出的靶子“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話出處為明代人曹臣所輯的《舌華錄》,什麼為“舌華”?無疑是指民間口頭諺語。明代的儒者陳繼儒的全句話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後人為什麼偏偏會刪除上半句,從句子成分分析,上半句子是起因,是主句,明明作者在強調男性品德修養,甚至將有德的男人定義為有才之人。而後來的人不再強調男性的品德修養,取消前半句“男子有德便是才”,而是以此後半句為依據,甚至愈演愈劣,演變為某些人用來限製女子讀書識字的理由。什麼“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這的確是在男尊女卑的思想主導下的民間惡俗,這種將錯就錯地斷章取義頗有幾分荒唐幾分糟粕的。
當然,在我曆史上一直處於以父係為中心的農耕社會,這種社會形態無疑對於女性的發展有壓抑和限製,例如新唐書記載“中古以前,書所載後、妃、夫人事,天下化之,後彤史職廢……故賢女可紀者千載間寥寥相望”。彤管這個專門為女史設立的職位到晚唐以後就取消了,而到了明代更是對婦女多方限製。尤其是限製婦女參與社會活動,在明史列女傳記載首次出現“婦人之行,不出閨門”的閨訓。
也有人會說,古代重視婦女教育主要是為了學習孔孟道德禮教的。正如王國維所說的:“......周之所以綱紀天下,其旨則在納上下於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周公製作之本意,實在於此。”(《殷周製度論》)可見不僅僅女學是為了學習禮教,男性教育同樣具有“上下於道德”的因素。我們不妨來看看在女學受到重視的年代婦女在曆史上所發揮的作用:據《隋書》的記載,兵書部分著錄有《玄女式經要法》一卷,《玄女戰經》一卷,《黃帝問玄女兵法》四卷。《隋書》經藉誌著錄的女性專著便有:班婕妤集一卷,曹大家集三卷,蔡文姬集一卷,謝道蘊集二卷,醫學部分有《趙婆療漯方》一卷,按照今天科學研究領域來分類,古代婦女在社會學、倫理學、曆史學、天文學、軍事學、醫學、文藝學各個方麵均占有一席地位,更不消說在農工商、教育醫療各個行業所起到的作用了。
“敬我彤管”,在今天看來何嚐不是一種文明與進步?記得有一回,我去開會,到會場外麵發現忘了帶筆,便匆匆跑到街上去買筆。出門便是一條熱熱鬧鬧的商業街,女人的用品極多,一溜望過去,好像一支支一排排的,賣筆的店鋪不少,走近一看,才發現那些黑色筆都是用來畫女人的眉毛、眼睫毛,那些紅色的筆則都是用來畫女人嘴唇的唇線,那些酷似文具盒的小包都是女人化妝品小包。我挨家看過去,硬是沒有找到一家店鋪是賣用來寫字的筆的——無論黑的還是紅的。我的心情頓時變得複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