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變局(4)(2 / 2)

如果看看高宗遣葬日的《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那是武則天親自撰寫的,裏麵充滿了對亡夫的深切追念:

瞻白雲而茹泣,望蒼野而摧心。愴遊冠之日遠,哀墜劍之年深。淚有變於湘竹,恨方纏於穀林。念茲孤幼,哽咽荒襟。腸與肝而共斷;憂與痛而相尋。顧慕丹楹,迥環紫掖。撫眇嗣而傷今,想宸顏而慟昔。寄柔情於簡素,播天聲於金石。

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感情頗為感人。但在《資治通鑒》中還有這樣一段記載:弘道元年(公元683年)七月,高宗頭暈目不能視。侍醫張文仲、秦鳴鶴曰:“疾風上逆,刺頭血可治好。”武則天內心裏希望皇帝早死,好得以自專,怒曰:真該殺!龍體怎麼能刺血呢?禦醫叩首請恕罪。高宗說:“醫生說治病的事有什麼罪?況且我目眩難以忍受,聽任他們治吧。”禦醫刺了幾次。高宗說:“我的眼睛能看到了!”話未說完,武後在簾中拜謝曰:“天賜我師!”厚賞禦醫。司馬光認為武則天是盼著高宗早死,也有研究者認為武則天是愛之切而亂了方寸。無論哪種解釋更合理,此時的武則天不會因為高宗的先去而使情感大亂的。作為一個政治家,她更多考慮的是高宗的身後事,自己在高宗死後怎樣更牢地把握住權力,乃至奪取更大的權力。

高宗死前留下一道遺詔。關於武氏的權力,遺詔中說:“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這個遺詔對武則天作了很大的限製,武則天感到了權力的失落。要武則天放棄權力,退而閑居度日,不是她所能容忍的。她的第一個表示是違反遺囑的規定,未使中宗立刻在“梓宮前”繼位。在高宗駕崩後的那幾天,武則天對太子李顯繼承王位,也躊躇不定。究竟是讓太子登基繼承王位呢?或是采取激烈辦法,或假造聖旨,或采用政變行動,立刻自己稱帝即位呢?實際說來,她早已不願再演配角坐第二把交椅,或做帝王之後,或做帝王之母。不自己手執王節,終不稱心愜意。六天六夜裏,她自己心中爭辯不決。她當然可以毒殺太子顯,但是下一步仍要毒殺太子旦。這樣做究竟是否得策,頗為猶豫。她最終決定不采取陰謀的毒害辦法,而采取“合法”手段。她要臨朝稱製,立個幼子,可以使幼君退隱在背後,自己利用幼君之名,行統治之實。有人反對時,就犯叛國之罪,因為她臨朝稱製,代皇帝行使職權,於法有據。如此決定之後,她才在第七天,依照裴炎的主張,讓太子登基,繼高宗為中宗皇帝。

文明元年二月(公元684年),在天皇死後61天,武則天又行動了。她利用外朝的裴炎集團,完成了廢李顯、立李旦的使命,而李旦又被迫“居於別殿”,政事由太後處置。至此,武則天實質上已登上了權力的最高峰。

武則天並沒被勝利衝昏頭腦,她還有幾件掃尾的工作要完成。

第一,廢皇太孫李重照。廢李重照是廢李顯的必然。李重照被立為皇太孫,是傳子孫原則的最明白無誤的表現。子既已被廢,孫的被廢,就不在話下了。對李重照的處分是很嚴厲的。這個還隻有兩歲多的小孩,被廢為庶人,永遠開除出士族隊伍。高宗苦心經營的傳子孫原則,就被武則天這麼輕而易舉地摧毀了。

第二,剝奪李重福西京留守的職位。李重福為李顯長子,因為係庶出,非李顯妃韋氏生,不得立為皇太孫。高宗朝末,李治與武則天赴東都洛陽時,李重福被任命為西京留守,副留守是劉仁軌。現在李重福被剝奪了留守位置。第三是將李顯安置在房州。二月廢立後,李顯被廢為廬陵王。四月份,他被遷往房州,房州是個專門安置失意皇子的地點。被剝奪了帝位的李顯,被人嚴加看管。第四是除去她最不放心的李賢。

到了五月,大勢已定,武則天完成了流放並軟禁廢天子(李顯),挾持新天子(李旦),秘除有潛在威脅的廢太子(李賢)——他們都是她的親生兒子。至此,武則天才令大行皇帝李治的靈駕西歸,葬在乾陵。

武則天有一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剛狠性格,哪怕是親生兒子,隻要成為障礙,也決不手軟。她在對自己的丈夫和兒子施盡手段之後,終於獨攬大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