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變局(4)(1 / 2)

皇帝起初不願意下詔審判李賢,但在皇後的逼壓下,他不得不下詔:由中書侍郎薛元超、黃門侍郎裴炎、禦史大夫高智周組成了高級專案組,會同法官審理此案。整個審訊過程是按照皇後的意圖進行的。人們後來又給李賢安上新的罪名,說他謀反。證據是從李賢宮中搜到皂甲數百領。有這個證據,皇後便提出了廢宮的要求。當時內心痛苦的皇帝遲延再三,不肯簽發廢宮的詔書。高宗當然明白太子不會謀反,他根本沒有謀反的必要,天下早晚是他的。他想不追究下去,但皇後向他施加壓力:“李賢謀逆,大義滅親,沒什麼可寬恕的!”皇帝不得不下詔,順從了武則天的意思。

調露二年(公元680年)八月二十二日,李賢被廢為庶人,幽閉在宮中,數百領皂甲被運送到洛陽的天津橋南,燒毀示眾。因李賢宮廢而受到牽連的人,大體有下麵兩種。一種是與注《後漢書》有關的人,如張大安被左遷為普州刺史,劉訥言被流放振州等。另一種是與李賢有過交往的皇室。《資治通鑒》永隆元年記載:冬,十月,壬寅,蘇州刺史曹王李明、沂州刺史嗣蔣王李煒,因為連坐李賢之黨,李明降封零陵郡王,在黔州安置,李煒被從貴族中除名,在道州安置。但是,對於大多數官僚,武則天采取了比較寬容的態度。史書記載:李賢之案發生後,其餘官僚的罪過,皇上全赦免了。武則天此時的打擊對象主要是李賢,並不想把網張得太大。

李賢在被廢以後,於巴州安置。巴州離長安近2400裏,離洛陽近2600裏,是一個遠離首都政治生活的地方。但武則天即使對這個被廢的太子的才具也敬而且畏,深懼其謀反,又怕他為眾人擁戴,從而給武則天以後的掌權帶來麻煩。武則天深謀遠慮,預為提防。謀殺李賢,勢在必行。嗣聖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在把中宗逮捕廢掉的三天之後,武則天派左金吾將軍丘神勣到成都去。到了成都,那位特使首先把李賢監禁在後院屋內,然後逼迫其自縊。

為掩飾此次謀殺,武則天令人在顯福門舉哀,文武百官恭祭李賢之靈,武後以喪子之母,親與祭奠。把此次李賢自縊的過錯都推在丘神勣身上,貶丘神勣為壘州刺史。次事做得可謂幹淨利索。一般而論,丘神勣因“過錯”而致一個皇子於死地,是不會輕易逃出法網的。但是,幾乎還沒有過半年,丘神勣又被召回東都,官複原職。於是可知,丘神勣隻是奉行武後旨意。

正如民間流傳的那首《黃台瓜詞》一樣,武則天摘去了李弘與李賢兩個黃瓜,但是,她的爭權鬥爭並沒有到此為止,她還在與自己的親生兒子的爭權中樂此不疲。

廢李賢的第二天,八月二十三日,李顯被立為皇太子,並宣布改調露二年為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大赦天下。中宗李顯是武則天四個兒子中最平庸的一個。除了那個術士明崇儼為了排擠李賢,稱其麵相有點類似太宗之外,史書上再未見到表揚他的記載。相反,他在京師監國期間,就由於頗事遊玩、打獵,荒怠政事,使高宗和武則天大傷腦筋,在一些元老重臣的規諫下仍未見改變,被迫把他召到洛陽。

開耀二年(公元682年)正月,皇太子李顯為高宗生下一個皇孫,這使高宗喜出望外,畢竟李唐皇室有了後嗣。高宗為他取名為重照,並在滿月的那天,大赦天下,改元永淳,寄托了高宗對子孫們承繼大業的厚望。不久,高宗又下令立皇孫李重照為皇太孫,並且想為他開府置官屬。這是一個極不正常的舉措,因為李顯剛被立為太子,重照也隻生下來一個多月,高宗就想為太子指定接班人。據時人王方慶說立皇太孫在曆史上僅有三例,但都是在皇太子已經死去的情況下。從理論上說,當皇太子健在之時,另立皇太孫的作法是荒謬的。任何一個君主,不論他的才智如何傑出,能選定一個合適的接班人,就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至於在既定接班人之後,又再指定接班人之接班人,是越俎代庖,畫蛇添足。

自武則天的眼光看來,皇帝的那些措施是不足畏懼的,因為她已經大權在握。立皇太孫是他被逼得走投無路時想出來的絕招。好比一個財主,出遠門的時候,在自己的大門上先扣上一把鎖,再扣上一把鎖,自以為固若金湯。

這回皇帝真要出遠門了,這便是要到極樂世界去。他的身體,自顯慶以後日益惡化。按理,患這種病的人應該靜養。但是,皇帝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卻大搞封禪活動。而支持乃至敦促他大搞封禪的正是皇後。皇後的目的似乎是把皇帝的注意力從她奪權活動上引開,而這也加速了他病情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