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皇帝活不長了,選擇一個年歲輕、性情柔順的皇子繼承大統,對武則天獨攬大權至關重要。為了獨攬大權,武則天先是視李弘為眼中釘,在李弘死後,又把矛頭對準了二兒子李賢。
對待自己的權力競爭對手,武則天從不手軟。在當皇後前,她消滅了王皇後與蕭淑妃,泰然自若。她自己並不真恨王、蕭二人,但為情勢所迫。既然做了,也無須難過。後來,當她自己的親生兒子成為權力的絆腳石時,她也是這樣,沒有手軟。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皇帝和皇後同時改為天皇和天後,武則天這年50歲,已坐穩二聖臨朝的格局,內無情敵,外無強爭,兒子李弘是太子。但她還是要提升自己的權力和威望,不允許任何人對之有絲毫毀損。
太子李弘早習政治,有自主性,而且能體恤民情。鹹亨三年(公元672年)到四年的冬天,於前年夏季大旱之後,接著冬季大饑,西北各省最苦,人民不斷死於饑饉。太子李弘看見兵卒的糧食裏有榆皮和草籽,他立刻吩咐先把自己倉廩裏的米分發給兵卒。他又奏請皇上把同州沙苑的閑地給貧民耕種。這些都足以與武則天好權的性格形成對立,被疑為收買關中人心。後來他到洛陽時,發現蕭淑妃的二女義陽公主與宣城公主,因為母親的緣故,一向幽禁在後宮,無人照顧,早已被人遺忘。她們年紀已經將近四十,沒人為主婚嫁。他去向母後武氏說,請母後把兩個姐姐嫁出去。從此,母子關係緊張了。
這些還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是皇帝表示了皇位要傳與子孫的態度,即遜位於李弘。李弘死後,曾被諡為孝敬皇帝,高宗曾為此下敕,敕雲:“皇太子弘,仁孝著於四海……及腠理微和,將遜於位。”從這點看,李弘已成了天後的主要障礙,母子倆的關係已處於勢不兩立的地步。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太子李弘暴死,死因不明,當時就有人懷疑是武則天毒死了他。這一年,武則天另一個兒子李賢被立為太子。李賢由被立至被廢,時僅5年。李賢的廢宮,是傳位鬥爭的第二回合。
李賢的身世就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疑團。根據當時《實錄》寫的《舊唐書·高宗紀》記載,李賢是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十二月十七日生於高宗和武則天前往祭謁唐太宗的昭陵路上。這應屬早產,離預產期至少還有半月二十天,否則高宗不會讓武則天以臨盆之身去祭謁路途並不算近的昭陵的。現在的問題是,武則天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早產的這個小孩,是否能夠存活下來。後來宮中有人私議,李賢是武則天的姐姐韓國夫人所生,而且李賢本人也對自己的身世有疑問。
李賢在武則天的四個兒子中天分最高。當他還在孩童時代,高宗就曾對司空李勣誇獎過他,說他小小年紀已讀得《尚書》、《禮記》、《論語》以及大量的古詩賦,不僅過目不忘,而且對經典的深奧含義也有所領悟。難怪高宗見他“容止端雅”而大加讚賞了。李賢為人也爽快活潑,既喜愛蒼鷹駿馬,也喜愛琴棋書畫。他比起太子李弘來,為人更實際,也很有個性。而他的聰明有主見,也就導致了他的不幸。
鑒於太子的早死,李賢更願離母後遠些,當時高宗全家人都住在東都洛陽,他住在長安。在調露元年(公元679年),高宗皇帝的病又犯了一次,李賢曾奉旨共攝朝政。平時如能避免,他決不去見父母。母子的關係變得非常勉強。
李賢被立為太子後有一項重大的行動就是,他招集了當時的一批著名學者為範曄的《後漢書》作注。《後漢書》的作者範曄,是站在封建宗法製度的立場上,對武後臨朝現象進行過猛烈批判的經典史家。反對武後臨朝是《後漢書》的基本觀點之一。李賢對這一部傾向性極強的書做了大量的注釋,他這樣做絕非一般的史學愛好,而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它是李賢在意識形態領域向武則天發起的一場進攻。李賢是在利用《後漢書》的傾向性表明了對現實生活的態度,也就是他反對即將要出現的武則天臨朝稱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