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穩定局勢,武則天不動聲色地作出了一係列人事安排。
第一步措施,她加授皇叔祖澤州刺史韓王李元嘉為太尉,霍王李元軌為司徒,石州刺史舒王李元名為司空,豫州刺史滕王李元嬰為開府儀同三司,絡州刺史魯王李靈夔為太子太師,皇伯父相州刺史越王李貞為太子太傅,皇叔父安州都督紀王李慎為太子太保。加封一事發生在皇太子即位後一星期,是新君上任第一批的新封職,比新宰相班子的組成尚要早。太後史無前例地一口氣加授這些地尊望重的親王為一品大員,目的是恐其生變而安撫其心。因為這些親王都是重要地方的世襲刺史,均食有大封邑,地位高有名望。很早以來,每在新皇帝登基之時,這些親王是最不穩定的因素,因此,已經對宮廷鬥爭規律相當熟悉的武則天首先就要讓他們定下心來,不使致亂。
第二步措施就是調整原班宰相的陣容。其時,名望較高的重臣中,李敬玄因征吐蕃戰敗,後來又假稱有疾病而被高宗貶逐,李義琰已年老致仕,戴至德、郝處俊、崔知溫等都先後病死,文武全才的裴行儉亦去世,薛元超恰以老病請求退休,朝中元老重臣僅剩劉仁軌。她將太子少傅、同三品劉仁軌提升為左仆射、同三品,仍為西京留守。她把受先皇顧托的裴炎從門下省遷到中書省,掌握出旨的權力,連宰相議事廳——政事堂也從門下省遷到中書省,以方便他掌握和作業。黃門侍郎、同平章事劉景先升為侍中,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岑長倩升為兵部尚書,黃門侍郎檢校右庶子、同平章事郭待舉升為左散騎常侍,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魏玄同轉為黃門侍郎,並皆由資淺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升為資深的“同中書門下三品”銜。武則天還提拔左散騎常侍韋弘敏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北門學士劉禕之為中書侍郎。武則天對這些品級相對較低的官員大膽任用,目的之一是要對舊格局重新洗牌,二是要讓新人升遷後能感恩效力。
武則天第三步措施是派遣相對可靠的左威衛將軍王果、左監門將軍令狐智通、右金吾將軍楊玄儉、右千牛將軍郭齊宗四人分別前往並州、益州、荊州、揚州四個大都督府,與當地府官共同鎮守,旨在加強這幾個軍事要地的防衛力量。將新近平定京北綏州(今陝西綏德)造反勢力的大將程務挺提拔為左驍衛大將軍,並命他與右領軍張虔勗同赴洛陽,分別任命為以本官檢校左右羽林軍,統領北衙禁兵,以防不測。
就在高宗去世後短短的十幾天之內,武則天砍出三板斧,安撫王室,升遷宰相,分防警備,果斷及時,井井有條,穩定了高宗去世後的局勢。以中宗李顯為名義上的皇帝,武則天實際掌握一切大權的新朝廷,就這樣在洛陽宣告成立。高宗去世帶來的權力交接工作,由於武則天的精心安排,沒有出現任何動蕩。
奪取一部分權力後,應該先消化穩固後再追求更高的目標。吃一口,看一看,消化一下再吃,不要總想一口吃個胖子。攫取權力也要注意節奏,打打停停,蓄勢而待發。而在權力交接的動蕩背景下,武則天為鞏固權力最先要做的是穩住蠢蠢欲動的對手,占領重要的位置,加強警戒和防範力度。
公元684年用了三個年號——嗣聖、文明、光宅。因為這年的大事太多了。武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第四子李旦為皇帝,自己臨朝稱製。改東都為神都。逼死了廢太子李賢。徐敬業等人在揚州發動大規模造反,三個月即被討平。殺權相裴炎。武則天有這樣一種習慣,就是每發生一件重大的事情,即以改年號來表示紀念。她還采用了新旗幟,金紫兩色,浮華炫耀。武則天頒布了一道聖旨,整個政府機關都換了表示歡樂喜慶華美的名稱。金殿左側的門下省更名“鸞台”,右側的中書省更名為“鳳閣”,禦書房更名為“麟閣”,尚書省改為“文昌閣”。這一切都顯示了昆侖山頂上王母娘娘的神仙福地。要使她在人間的職位和宇宙的組織相配合,於是朝廷的六部也改了名稱“吏部”改為“天部”,“戶部”改為“地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改為春、夏、秋、冬部。其餘的省、寺、監、率之名,悉按各部門的職權範圍確定其名字。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武則天改官名,依據是《周禮》,她似乎迷戀古代禮儀。而那些古禮早就不為儒生們所用了。但正如她自己說的是“因時而立號”、“適事以標名”,她就是要和前人有所不同。
在武則天執政的前幾十年的時間裏,她一直是垂簾聽政,接待臣下和接受朝臣、萬邦使者的朝覲,與臣民總有一簾之隔。盡管很不適宜,但她作為皇後、太後,她又必須這樣做,按宮廷規則行事,向傳統習慣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