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變局(1)(1 / 3)

天皇之死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駕崩。

高宗的遺囑並未授予武則天臨朝稱製的權力,關於武則天的權力,他說了一句話:“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盡管她有政治導師的地位,但新皇帝隻有對那些拿不準的問題,才“兼取天後進止”。遺詔對她已有的權力作了幅度甚大的限製,這對於習慣了掌握大權,政由己出的武則天來說是不能忍受的。但她的權力來源於君權,高宗有此遺詔,她一時沒有辦法。

在這時挽救武則天的是裴炎。侍中裴炎這位全朝唯一的顧命宰相,在天皇死後三天——十二月七日,即太子在樞前即位的第二天上奏,以為嗣君尚未正式受冊為皇帝,也未聽政,未應發令宣敕,故請宰臣奏議,望宣“天後令”於門下施行。按大唐先例,先帝死後,太子是可以在冊受加冕之前發令宣敕、行使皇帝權力的,裴炎此奏實是多此一舉。這道奏議所請,除了無前例可援之外,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即是不理“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的遺詔,“宰臣奏議,天後將令於門下施行”。這時侍中裴炎是唯一的顧命宰相,是門下省的長官,且宰相團議政的“政事堂”也在門下省,所以他一人發出了此項號召。此舉實在大有問題,若非討好天後,想拉攏武則天為己用,就是輕視了天後,以為一介女流好控製。

這是意外的天賜良機!由於裴炎的主動奏請,武則天終於正式單獨取得了攝政權。所以太子李顯在十一日正式受冊嗣位後,天後被尊為太後,但武則天並未因嗣皇帝喪滿而還政,而是順著裴炎所請,徑行擴大為自我專權。

若說裴炎討好武則天,則是因為他內心中也有企圖,想借武則天之手實現。裴炎集團有一個不成文的政治綱領,那就是擁立李旦為皇帝。而要擁立李旦,則必須把李顯弄下去。現在李顯剛剛即位,他的親信人物並不處於掌權地位,正是廢除他的最好時機。而對於武則天來說,她要實現臨朝稱製,皇帝李顯也是最大的障礙。由此兩夥人有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標。

武則天和裴炎較早的合作是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裴炎參與了廢太子李賢的活動。第二年,他們又共同阻住勁敵裴行儉入相的步伐。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裴行儉聽說李義府上了改立武則天為皇後的表章後說:“國家從此不得安寧了!”武則天知道後,將裴行儉從長安令貶為西州(今新疆吐魯番)都督府長史。此後,他長期在最重要的國防前線——河西隴右地區擔任軍職。先任西州都督府長史,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做到安西大都護,使西域各國紛紛歸降。總章二年(公元669年)以後,裴行儉做了吏部侍郎,主持選官十餘年,安排了不少親信。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吐蕃背叛,裴行儉再度掛帥出征,先後任挑州道左二軍總管、秦州鎮撫右軍總管。

儀鳳四年(公元679年),十姓突厥再次向唐朝在西域的據點發起進攻,並且和吐蕃聯合,向安西侵逼。這是唐朝在西域受到的最嚴重威脅之一,許多人都認為須發兵討伐。但熟悉西域情況的裴行儉覺得硬拚硬打無濟於事,於是主動請戰,以安撫大食使的身份冊送波斯王回國為名,設計擒獲了鬧事的突厥首領。回京後,高宗當庭表揚了他。幾日後,裴行儉由於文武兼備,被同時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當時的左衛大將軍由英王李顯掛名,裴行儉實際成為總管京師宿衛部隊和野戰部隊的軍隊最高領導人。

儀鳳四年冬天,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帶的突厥部落又發生叛亂。響應的有24個羈縻州的酋長,達數十萬人。剛從西域歸來的裴行儉又一次掛帥出征,任定襄道行軍大總管,指揮這唐朝曆史上少有的一次大規模戰爭。永隆元年(公元680年)三月,裴行儉打敗了突厥主力,勝利回師。

永隆二年(公元681年)正月,突厥乘裴行儉回師再次起兵反叛。裴行儉帶兵征討。裴行儉用計降服了突厥偽可汗阿史那伏念及其酋帥阿史德溫傅,完全平定了突厥餘部,高宗對他大為讚賞。

當時由於戰爭形勢依然緊張,軍將大多在外,盡管宰相之中已無軍將,但以裴行儉為首的軍人集團實力大增。在永隆年間的戰爭中,裴行儉提拔的劉敬同、程務挺、張虔勖等人都成為一時名將。後來程務挺、張虔勖分別做了左右羽林軍的統帥,在武則天廢中宗的時候勒兵入宮,發揮了重要作用。裴行儉提拔起來的另一名驍將黑齒常之,在永隆年間擔任左武衛將軍,後來在武則天鎮壓徐敬業的叛亂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當時裴行儉的態度足以代表軍界動向,由他提拔起來的著名將領、時任刺史、將軍並實際領兵的就有幾十人。他們都是忠於李唐皇室的,並不是武則天的親信。

此時的宰相班子以侍中裴炎為首,全部是文士。他們不願意再讓軍將入朝為相。所以當高宗對裴行儉大加讚賞並遣使慰勞之際,裴炎為高宗潑了一盆冷水:“阿史那伏念的投降是由於受到程務挺、張虔勖屬下部隊的逼逐,加上漠北的回絕等力量又一起向南逼進,是窘急而降,而非裴行儉真的有那麼多神機妙算。”而一個將軍任宰相班子也不是武則天願意看到的,她也積極讚成裴炎的意見。高宗因此取消了為裴行儉記大功的念頭,裴行儉入朝做宰相也就無望了。不久,裴行儉憂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