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初入宮,為掩人耳目,僅納入後宮,並沒正式成為嬪妃。但通途已經鋪就,沒有什麼可以阻攔她的了。不久她就被立為昭儀,成為後宮上升態勢最明顯的妃子。王皇後、蕭淑妃失寵,轉而把武則天視為她們的共同敵人。於是,宮內三角為之一變,王、蕭這一對夙敵現在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武則天。但皇帝對蕭、王二人對武則天的詆毀不理睬。
武則天有身孕後,王皇後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在王皇後舅父、中書令柳奭等人的安排下,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七月,高宗的長子陳王李忠被立為太子。李忠時年10歲。由於李忠的母親地位低賤,不構成對王氏及其背後勢力的威脅,立李忠搶先占有太子地位,可以防止武則天和蕭淑妃將來與自己分庭抗禮。
王皇後在立太子以後,心中稍稍安定。於是,她想緩和一下同武昭儀的關係,以此來獲得高宗的好感,穩固她取得的成果。所以她一改往日冷冷的態度,主動去看望武昭儀,噓寒問暖,武則天是何等的聰明之人,也虛與委蛇。但她知道這種表麵上的和好隻會對皇後有利。她也知道,高宗雖然不喜歡王皇後,但並沒有廢立之意。畢竟,皇後的廢立在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活中是地震級的大事。要讓心腸很軟的高宗廢去王皇後,是非常困難的,必須采用計策使高宗對王皇後厭惡惱恨,激起皇帝廢宮之念。如果高宗這一關都過不了,何談過朝中大臣那一關呢?
武則天想要當皇後,關鍵的問題在於皇帝的態度。皇帝的態度雖不是問題的全部,卻是首要的一著,武則天總能在紛亂複雜的頭緒中抓住最關鍵問題,走最捷徑的路。不過以武則天當時的力量,雖然在內宮漸成勢力,但在外朝還沒有助力,這種情況下隻有施以陰謀。她製造了扼嬰事件。
扼嬰事件發生後,王皇後矢口否認。但是,不承認又有什麼用呢?隻有她來看過孩子,沒有別人啊。高宗本來就不是很喜歡王皇後,現在對她更厭惡了。他認為皇後嫉妒武氏,正如以前嫉妒蕭淑妃一樣。王皇後做出這種事來,不足以為嬪妃的楷模,何以母儀天下?廢宮之念,憤然而起。
武則天精心策劃的這一幕令人叫絕之處在於:以局外人看來,王皇後確有殺嬰的動機、可能和旁證,而沒有人敢去想嬰兒是被武則天自己掐死的,因為母親殺死親生女兒,這太有違人倫了。廢後這件極大的政治舉措就這樣邁出了重要的一大步,也是武則天邁向權力寶座的一大步,代價是一個幼小的生命,這代價是大還是小?
陰謀並未到此為止,因為王皇後的背後有著雄厚的政治勢力,遠非一招半式就能解決問題。王皇後出身於關隴大貴族家庭,是王思政的後代,王思政是宇文泰創建北周政權時的重要將領,有重大功勳,地位僅次於宇文泰政權中的支撐骨幹——“八大柱國”。當時在永徽政壇上唱主角的人物都站在王皇後一邊,長孫無忌、褚遂良都支持她,她的舅舅柳奭擔任中書令。後宮與朝廷是聯係在一起的,權力交接過程中太宗為高宗安排的輔佐班子,也是以王氏居於後宮主導地位為基礎的。
到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六月,後宮中又發生了一件大事。皇後的精神狀態低落恍惚,居然同她母親魏國夫人柳氏,聽信了巫蠱之術,想借巫術擺脫眼前的黴運。在宮廷中暗中搞巫術是大忌,偏偏王皇後又不謹慎,把把柄送到了武則天手中。武則天向高宗告了密,並把此事和高宗的頭痛病聯係在一起。高宗親自帶著人去皇後宮裏搜查,在皇後床底下,掘出來一個小木頭人,上麵刻著皇上的姓名,生辰八字,有一根針紮進小木頭人的心。王皇後此時驚惶失措,啞口無言。於是跪在地上,力說自己確不知情。她猜想那個小木頭人一定是別人栽贓,偷偷埋在她床下的,可是一切證據都對她不利。此事更加堅定了高宗廢後的決心——皇後的惡毒已經超出了嫉妒的範疇,到了不可饒恕的地步了。